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節 明末禪者重視鍛鍊的方法
  
  自古禪宗祖師,無不重視對於下一代的接引,但在唐宋之際,禪門的教育,不若一般書院私塾,師與弟子間未必日日有所授受,並且在許多的弟子之中,能被接納成為宗門接棒人的,實在不易。因為禪是心法,若不以心印心,自明其心,縱然接受千年的知識教育,於事亦無可助。可是,祖師們確有他們各人的接引手段,而且手段越高明的祖師,成就的宗匠也越多。所以大禪師們,也都以成就後起之秀,為他們報答佛恩的天職。例如靈源惟深禪師主張:「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甚麼處?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為師者之罪也。」又云:「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麼處?效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為師者,鉗鎚妙密也。」(《卍續藏》一一四.七四五頁)
  
  此中所謂「偷心」,便是計較心、分別心、攀緣心、執著心,也就是生死心,死去生死心,始能脫生死。禪門的目的即在教人如何脫離生死。如何脫法,便是為師者的手段所在。在禪宗史上,馬祖道一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大慧宗杲有七十五人,宗杲的法師圜悟克勤,有三十人。這些都是由於大宗師們知道活用方法,使人很快徹悟的高明手段。
  
  明末的禪者們,也多重視鍊人的方法。輯錄或撰集成書者,有四種:
  
  雲棲袾宏的《禪關策進》,共分二集,前集節錄三十九則祖師的法語,及二十四則祖師們的苦功;後集輯錄諸經引證四十七則,目的在於取法佛祖的修證實例及訓示,好使學禪者有所依循。正如其在自序中說:「人之為道也,有迷悟,於是大知識關吏,不得不時其啟閉,慎其鎖鑰,嚴其勘覈。……予初出家,得一帙於坊間,曰:《禪門佛祖綱目》,中所載,多古尊宿自敍其參學時,始之難入,中之做工夫,經歷勞苦,次第與終之廓爾神悟。心愛之慕之,願學焉。既爾此書於他處,更不再見,乃續閱五燈諸語錄雜傳,無論緇素,但實參實悟者,併入前帙,刪繁取要,彙之成編,易名曰《禪關策進》。」(《卍續藏》一一四.六九八頁)
  
  此書功能,利於無師自修,雖不得明師的鍛鍊,亦能於讀此書後,發憤圖強。所以蓮池袾宏亦於初出家時,見到此書的前身《禪門佛祖綱目》之後,即有「願學」之心。此書內容,的確精彩,特別是前集的三十九則法語,頗有撼人心腑的力量。
  
  費隱通容的《祖庭鉗鎚錄》,共上下兩卷,收錄了唐宋四十九家共五十一個例子,是以古人如何接人、如何使人開悟的種種手段。例如臨濟義玄如何在黃檗希運會下三度被打,德山宣鑑如何在龍潭座下大悟等。此書與《禪關策進》的性質迥異,此書是介紹師家如何接人,希望已經出世開法的禪匠們,將之視為鍊人的藍本。所以臨濟宗下的禪者,特別重視師資相承的親面授受。用棒用喝用機鋒,亦皆遵循古範。這一本書除了蒐羅集中了散見於《傳燈錄》中的重要案例之外,並在每案之末附上評語,但也無甚新的發明,唯其重視古範的運用,亦必有其效果可觀,所以在明末臨濟宗的禪匠,如密雲圓悟,接法弟子之多,是當時的第一位,所住道場有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等六處,每處禪眾,動輒上千上萬,法緣之盛,也堪稱為當時的第一人了。
  
  在中國禪宗史上,馬祖的得法弟子之眾,固為首屈一指,但其留下的案例記載,並不很多。大慧宗杲,一生所接入室弟子之多,算是禪宗史上的第二位,他卻為後世留下了數十卷的語錄;所以在通容的此書之中,大慧一人的,即錄了三則,並在其卷下的第一例「懶菴鼎需禪師」條下附上如下的評語,來稱頌大慧宗杲的大將手段:「大慧鉗鎚爐,高出諸方,故相從者多,而得法者亦盛,于長樂洋嶼菴,僅五十日,打發十一人開悟,懶菴亦是其數。且懶菴已出頭為人,尚訐其平日珍重得力處,排為邪解,使他氣宇索然,向咽喉一拶,直得頂門開眼,此非大慧孰能歟?」(《卍續藏》一一四.七五八頁)
  
  晦山戒顯的《禪門鍛鍊說》,此人的全名是「住雲居晦山僧東吳願雲戒顯」,他所寫此書,是模仿《孫子兵法》的架構及氣勢,所以也是十三章,目的在於效法兵家用兵的原理原則,來將普通的禪眾,在接受過鍛鍊之後,便成為大開心眼悟門的禪師。正如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鍛禪說而擬之孫武子,何也?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確矣。佛法中,據位者,治叢林如治國,用機法以鍛禪眾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華一著,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二十八位祖師)、東土二三(六位祖師),雖顯理致,暗合孫吳。至馬駒蹴踏,如光弼軍,壁壘一變。嗣後黃檗、臨濟、睦州、雲門、汾陽、慈明、東山、圓悟諸老,虛實殺活,純用兵機,逮乎妙喜(大慧宗杲),專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因思人根,無論利鈍,苟得鍛法,皆可省悟。以人多執死法,不垂手險崖,雖有人材,多悲鈍置。遂不敢秘,著為鍛禪之說。」《卍續藏》一一二.九八五頁)
  
  此書不是被初學者當作無師自通的參考之用,是給住持禪林的方丈長老們編寫的一冊鍛禪計畫書,所以此書的次第十三章,首章即要求長老,必須堅誓忍苦,長老不怕辛苦,不惜勞累,是鍛禪的第一條件。此下依次的章目是:辨器授話、入室搜刮、落堂開導、垂手鍛鍊、機權策發、寄巧回換、斬關開眼、研究綱宗、精嚴操履、磨治學業、簡練才能、謹嚴付授。也就是作為叢林住持的人,有責任將所有的禪眾,用不同的方式,使他們成為佛教的有用之才。以此書與《祖庭鉗鎚錄》比較,當然是此書的氣勢澎湃,而且從理論上說,它是有層次、先後及細則說明的,應該是一部受叢林長老們重視的好書。
  
  無異元來的《博山參禪警語》,元來的全名,應該是「博山無異大艤元來」,博山是其所住道場名。此書共分五章,專對參禪者的困難處發言,故與前面的三書相比,又是不同。禪者使用方法時,必有困難,如何解除參禪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困難,便是此書的目的,而且是過來的明眼人語、經驗之談,正如劉崇慶為此書所寫的序中說:「博山大師,乘悲願力,來作大醫王,用一味伽陀,遍療狂狷業病。故有示禪病警語五章,直捷簡當,把參禪骨髓中病,都說透過。其開示做工夫語,最為喫緊,真是禪門一種切要新書。」(《卍續藏》一一二.九四六頁)又說:「博山大師,自來參究此道,極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為高妙玄著之談,使人不知,乃平日親證實履境界,見到、說到、行到、用到,其義理精明,辯才無礙,所以快說禪病,如握秦宮玉鏡,照見群僚肝膽,一毫隱諱不得。」(同上)
  
  此中所言「禪病」,即是參禪者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此書不僅說出病情,主要在於因病處方,對症下藥。過去的禪籍中,重心在於如何導人開悟,最多提及在開悟之前的痛苦經驗,至於如何排除參禪的各種障礙,則甚少正面論列,而此《博山參禪警語》的特色,便是運用簡明的語句,平實剴切地為禪者們排除參禪道上的身心障緣。其一共五章的章目,即是:示初心者做工夫、評古德垂示、示疑情發不起者、示疑情已發起者、示參公案。對於初心參禪者而言,不論其有明師指導或無明師指導,凡是參禪用工夫的人,此書都有用處。所以此書不是為明眼的過來人備,乃為初心者寫,亦可作已為禪師的人們用來助人修行的參考。
  
  憨山德清示人修行方法:憨山大師所涉的範圍極廣,但他出於禪而亦匯歸於禪,他將一切的世出世間法,均歸於禪法。在佛法中的修行方法很多,但他將參禪、念佛、持咒,均當作禪法,所以他的修行法門,以參禪為主,亦以教人念佛持咒為其方便。從他的《夢遊集》中,至少可看到如下的七篇文字,是關於教人如何修行的。
  
  〈答鄭崑巖中丞〉法語,示人如何參禪,非常中肯切實,他說:「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如今做工夫,先要剗去知解,目的只在一念上做。」「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此文中略示五個參禪的原則:不得貪求玄妙,不得將心待悟,不得希求妙果,不可自生疑慮,決定深信自心是佛。(《夢遊集》卷二,《卍續藏》一二七.二二二─二二六頁)
  
  〈示參禪切要〉(《夢遊集》卷六,《卍續藏》一一七.二八三─二八五頁)
  
  〈示念佛參禪切要〉(《夢遊集》卷九,《卍續藏》一二七.三二五─三二六頁)
  
  〈答德王問〉─示修淨土法門(《夢遊集》卷一○,《卍續藏》一二七.三四一─三四六頁)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夢遊集》卷二,《卍續藏》一二七.二三三─二三四頁)
  
  〈示念佛切要〉(《夢遊集》卷七,《卍續藏》一二七.二九七─二九八頁)
  
  〈示玄機參禪人〉─示如何持咒(《夢遊集》卷八,《卍續藏》一二七.三一三─三一四頁)
  
  其他散見於憨山德清諸著述文字中,有關教人如何修持者,不勝枚舉。
  
  湛然圓澄的《宗門或問》,圓澄的全銜應該是「會稽雲門顯聖寺散木禪師湛然圓澄」,他在出家之初,目不識丁,後來不僅成為一代宗匠,而且還留下了不少的著述。《宗門或問》一書,不僅是為了說明修行的方法,乃為疏導禪門中的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而作。比如論及念佛、看教、持咒、參禪的同異,而稱:「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看此心也,持咒者護此心也,參禪者參此心也。」(註一)對於參禪者則說:「古人云:欲參禪者,須發三種大心,必獲妙悟,成就不疑。三種者何?一者發大信心,二者發大勇猛不退心,三者發大疑情。」(註二)
  
  並就此三心,詳加說明。又對根利及根鈍的問題提出解答:「謂古人根利機熟者,何以趙州八十年行腳,長慶七破蒲團,香林四十年不雜用心,靈雲三十年方能了悟?從上尊宿,皆是艱難而得,子今用功幾年,而云根鈍機淺,蓋不之學耳。」(註三)
  
  他又為了糾正一些人的錯誤觀念,認為禪者修行,必須離群獨居,不事人間的服務,始克有大成就,所以又舉出如下的例子云:
  
  「虛空洞豁,不礙萬象發揮,日明夜暗,草生木長,雲行鳥飛,豈有虛空同其生滅哉?是以楊岐總十載院事,起臨濟正宗。百丈不作不食,為萬年龜鑑。溈山典座,賭淨瓶于眾中。雪峯飯頭,悟妙道於鰲山。雲峯化主,桶脫于後架。石鞏獵戶,弓箭折于菴前。丹霞天然穎悟,而三年曹廠。六祖肉身菩薩,而八月碓坊。古人皆以事理兼修,豈一向避喧求靜者耶?」
  
  「子如肯信,不必他餘,但向一機一語思解不行處,著實參叩,行也如是,坐也如是,著衣吃飯亦如是,阿屎放尿亦如是,迎賓待客亦如是,語默動靜亦如是,乃至日如是夜如是,月如是年如是,參來參去,驀忽地腳根斷線,八字打開,則知從前奇言妙句,檢點將來,是什麼干屎橛、破草鞋!古人云:『絕後再甦,方始欺君不得。』其言可信也。」(《宗門或問》,《卍續藏》一二六.三四五─三四六頁)
  
  此書所舉參禪者宜發的「三種大心」,以及「著實參叩」的態度,即是修行的指導,至於舉例鼓勵長期修行及為大眾的事服務,也為一般貪求快速及避喧求靜的禪者們,作了迎頭棒喝。
  
  以上所舉六人,是在明末禪者之中,對於鍛鍊禪眾及指導禪眾修行,著有專書或留有單篇專文者,其他如紫柏、真可等諸師的法語(註四)、語錄之中,亦能零星見到類似的文字。此也正是禪宗語錄的主要內容所在,故不能形成特色。而明末禪者的特色之一,則為由於重視方法,各家競相撰集專書,且是如此的豐富,乃為中國禪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
  
  註解
  
  《宗門或問》(《卍續藏》一二六.三一八頁)。同上(同上三四四頁)。同上(同上三四五頁)。例如《紫柏尊者全集》卷二的法語中有云:「凡煉心者,必以話頭為椎輪,然而有有心話頭,有無心話頭。有心話頭則初機精進者;無心話頭則無功任運者。」(《卍續藏》一二六.六八○頁)又說靜坐分有下劣、平等、增上的三等,亦即對於禪及禪定的新分類(《卍續藏》一二六.六八六頁)。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一節 緒言
第3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二節 明末禪者的資料考察 第4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三節 明末禪者的出生地域及重要人物
第5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四節 明末禪籍和禪者作述 第6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五節 明末禪者的傳記資料
第7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第8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第9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10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九節 結語
第11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12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
第13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淨土教著述 第14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5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6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五節 明末淨土教的其他文獻
第17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節 淨土教的反對論者 第18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七節 明末淨土教的修證方法
第19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八節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第20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21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唯識學者 第22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第23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的唯識思想 第24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五節 性相融會的佛教思潮
第25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六節 結論 第26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一節 緒言
第27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二節 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第28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三節 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第29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四節 明末居士與僧侶關係統計表 第30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五節 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係
第31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六節 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第32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七節 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第33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八節 明末居士遭受政治迫害及與流賊相抗 第34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九節 明末居士的佛教著作
第35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十節 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20 23:58:58
请问何为--唯識定?如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