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第一部:好好認識自己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代序~一盞暗夜裡的明燈 

誤解了言論的自由,以致各式各樣的聲音都出來了。這些人,對於說話的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茫然不知。因此,「了解你自己」,便是宗教界共通的課題。

清晨,釋尊在林中坐禪時,一群上流社會的年輕人,忽然跑了過來。問道:「請問,有沒有看到一群美麗的小姐?」原來,這群年輕人昨晚和幾位小姐一起舉行宴會,非常熱鬧,但是早上起床一看,那幾位小姐已無影無蹤,而且把他們身上的貴重物品都偷走了。

釋尊看了他們的樣子,便說道:「與其找那些小姐,還不如先找找你們不知去向的心吧!」

某天,一個厭世的哲學家在公園邊沈思邊散步。不知不覺間,踏進花圃裡,因為他沒有看見「禁止入內」的告示。

這時,傳來了園丁怒斥的聲音:「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你難道不知道你是什麼東西嗎?」

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表情很認真的嘟噥著:「如果我知道的話就好了......」

這的確是頗諷刺的故事,自己總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其實一點也不了解。

能夠了解這個不了解的自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就能說已經了解禪了。

作者梅原諦愚禪師,曾在社會上歷經各種磨練,在中年時出家。

他在臨濟僧堂認真的修業,終至自見本性,整個人呈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獲得「誰也不能給予下載的清風」的境界,並且,無論如何也要把這種喜悅傳給所有的人,因此他志願當一名佈教師,各處奔走傳教的結果,成為煩惱眾生的談話對象。在這期間,他體驗了很多,加以思索之後,決定把這些心得付梓成書,度化眾生。

對身處現代的大多數人而言,無疑的,這本書是一盞暗夜裡的明燈。

倉內松堂 

代序~學習自己,忘了自己

所謂學習佛道就是學習自己

所謂學習就是忘了自己

所謂忘了自己就是為萬法所證明

所謂為萬法所證明就是自己的身心以及

他人的身心都能脫離掉

這幾句話收於《正眼法藏》這本書,是永平寺的創建人道元禪師說的話。能夠如此簡明、適切的解說佛道,不,應該說是佛道的實質「禪」的意義及實際狀態的話,我想是沒有了。

這本書是由屬於我們臨濟宗妙心寺派,現任駿州菜流寺的住持,為了宣揚佛道,不分日夜,從事佈教活動的梅原諦愚禪師所作。

由來已久的傳教,是以常常以山間、偏僻地區的善男信女為對象,使他們流下感激的眼淚。像這樣因緣的故事及實例非常多,但時常淪於說故事的窠臼裡,所以很少能夠做得很好。

然而,拜讀諦愚禪師的講話集,對於他那種可以稱之為哲學的深遠思想,以及能夠點出佛道的真髓,我著實為之感動。我也想到,那些常常聽禪師講道理的大眾,一定都是些年輕、有學識的人們。

看完全書,第一個感覺是,本書的精神和前面所提到道元禪師的精神同出一轍。而且,我也深深的感覺到,禪師深遠的思想更明確、更現代,而且更誠懇的闡明佛道的思想。

這本書使用最容易理解、最淺顯易懂的言語來闡明真正的禪學,希望能夠逐漸推廣到一般大眾。

山田無文 

前言~人類永遠的目標

無論是誰,都希望活出人類的真實性,實現人生。這也將是人類永遠的目標。

拙作便是致力於這個目標,透過一個佛教人士的一點小小的人生經驗所寫成的。

現代已經是所謂的高科技時代、資訊社會,身處時代轉換期的人們,深受困惑及不安的折磨,而這是和人性有關的苦惱。

雖然可以捨棄這種苦惱,但是,即使擁有超過一般人的生存能力,還是有無可奈何的時候。遭遇到苦惱,陷入虛無感、不明白生存的意義、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到這個時候,知識與觀念已不能解決,甚至起了死的念頭。

大部分的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強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說「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執著於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的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學習道理、捨棄自我的執著、致力於自己的修練(無我的大我)、自覺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類的真實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條學習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讀者能將佛教的教義活用到實際生活中,過著開發、創造自己無窮潛能的生活。拙著如果能使得各位讀者思索自己、從自我轉換到大我的話,對於這份緣份,著實感到榮幸。

梅原諦愚 

人生該如何過?

肉體即使消逝,精神仍永留人間

「人生」,一般而言,指的是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嚴格說來,如果每天過的都不是做為一個人所該有的生活,可視為人生嗎?

每個人對於自己僅有一回的人生,無不希望能順著自己的心意,過著令人信服且幸福的生活。

首先,把「令人信服」的範圍縮小,指的是每天都過得很有意義,所作所為也都很有價值。而對於「幸福」,一般認為家人健健康康、相處愉快、家境富裕、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自己的理想能實現等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人生卻經常不能如願以償。

無論是誰都無法照著自己的希望而生;同樣的,也無法照著自己的意願而死。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生存,也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死。人類都認為,我就是生命,事實上,我並不代表生命,只是人類依著生命而存在著。

而且,生和死的實際情況是,兩手空空、赤裸裸的來到這世間,同樣的,也赤裸裸的死去。人類非但不是生命,而且任何東西都不屬於他。要說有的話,只有精神。精神就全憑自己的意志,死了之後,仍舊會遺留人間。「業」(功績身、口、意合稱三業)也會留下來。這就是為什麼人對於生存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當成大事認真考慮的原因。

人的一生不是單單一個人,自己生活方式的每一部分,都會影響到和自己有關的人,俗話說:「小孩雖把父母親的話當作耳邊風,但是無形中,父母親的一言一行已經烙印在小孩的腦海中。」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此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內涵。

我想,一定有人將錯就錯的認為,即使了解造成一個人內涵的重要性,開始修行,也無法如願的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對於萬事萬物的一種看法罷了。但是,雖說是心的問題,其實如環境、事物、金錢、身體等等相關問題,在在都會使人改變心意。簡要的說,唯有保持一顆超然的心才是上上之策。

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

意識到「人生不能盡如人意」的心,正是人的智慧、開始反省自我,以及審視自我和人生的一顆宗教心。江戶時代黃檗的高僧賣茶翁,對於人和貧困的關係曾確切的指出:「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貧困,並不僅僅只靠金錢就能除去,在環境方面,例如:人、物、工作、地位等等,都可能造成一個人貧困。因此,請好好體會、咀嚼,把「人」變成自己所能主宰的「自我」。

身外的萬事萬物並不會使自己受苦。自己對於外界的事物,所看、所聽,如何領受、因應,在在都視自己的態度而定。對於這種「心」的問題,古人如此的教導我們:

唯心能使心惑,使心成心,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

這首詩中的「心」,指的是外界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之間,產生的一顆心。見識外界的事物而理解的心,使應該採取因應之道的自我的心受到迷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形成了這二種心——使人迷惑的心和困惑的心。但是,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不能任由這二種心混亂我們的生活,必須牢記:「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而加以反省及警惕。這種心,是一顆認識人的心。

古井的旅行者

做為一個人,為了要活出真實的自我,必須覺悟出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如果沒有一顆覺悟的心而活在這世間,根本談不上活出自己,也不能說是自己的人生。宗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在這裡。我認為,宗教是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的東西,也是現代人理應尋求的東西。

那麼,在佛教中,又是如何對人生下定義呢?在《心地觀經》這部佛經中,曾經對此加以解釋。在這裡,我想以我的想法加以改寫來告訴各位。一般而言,當我們提到人生,常常會將它比喻成一段旅程,或者將人譬喻成旅客,在這本經書中,也以這樣的比喻訓誡我們。

有一個旅行者,漫步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突然,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原野已成一片火海,而且像是襲擊這位旅行者般逼近。旅行者雖然拚命的奔逃,野火還是向著他撲過來。旅行者反覆的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但是,沒有任何人出現。「啊!這下死定了!」他心中這樣想時,突然,就在他的眼前,有一口懸著藤蔓的古井。旅行者心想:「莫非天助我也?真是謝天謝地,如此一來,我就得救了。」於是,急忙攀著藤蔓爬進古井。

「啊!真是倒楣!」稍稍喘了口氣。得救之後,手卻像發麻般痛得不得了。正想把腳翹起躺下時,往旁邊一看,一條毒蛇正眼露凶光,吐著舌頭,似乎隨時都要向他撲過來。旅行者既驚慌又害怕,雖然想逃,卻動也動不了。心裡想著:「啊!又掉入了另一個陷阱。」這時,往右一看,另一隻毒蛇也目光炯炯,吐著舌頭盯著他。再仔細一看,前後也都各有一條毒蛇瞪視著他。旅行者嚇得魂不附體,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反反覆覆不知叫了多少次,還是沒有人前來搭救。就在他大叫救命的同時,往上一看,剛剛使自己躲過大火,爬進井中的藤蔓上,一隻白色的老鼠正喀吱喀吱的咬著。而緊接著白色老鼠之後,來了一隻黑色的老鼠,繼續咬著藤蔓不放。旅行者心想:「這條藤蔓被咬斷後,我一定會倒栽蔥的掉到井底。」往下一看,天呀!大蛇正張開大口,目露凶光,好像在挑釁:「來吧!快點掉下來呀!」一想到要是這條救命的藤蔓被咬斷了......,便嚇得渾身戰慄不已。

再次用盡吃奶的力量,竭聲嘶喊著:「救命呀!誰來救救我呀!」但是,還是沒有人出現。就在他大叫救命時,忽然,藤蔓上的蜂巢裡滴下了五滴蜂蜜。旅行者舔著這甜美的滋味,甚至忘記了自己生命垂危,還笑著說:「真是人間甘露呀!」

釋尊以這個故事對當時的人們說:「你們所做的事,不也和這古井中的旅行者一樣嗎?生而為人,難道光想活下去就足夠了嗎?」釋迦牟尼佛還啟示我們:「陶醉在蜂蜜的甜美中是對的嗎?」

順應著自己本能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故事中的野火,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困苦。因此,受到野火襲擊,指的正是受到生活的壓迫。譬如為了孩子的出生先前的準備工作、孩子出生後的花費、兒子考上大學後的學費...... 些逃都逃不了的。而如果在這一連串被壓迫生活的當中,突然生病或受傷,生命垂危,又如何呢?和人做生意,不幸失敗,分文不剩,遭致社會的唾棄,又如何呢?類似以上種種的災難,在人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個二、三次。雖然想:「如果能逃離這些災難,該有多好!」想逃離,但逃得掉嗎?人情的壓力馬上又來束縛你了。而且,即使逃脫了,驀然發現,身處之地竟在古井中,四條毒蛇糾纏著你。

所謂的四條毒蛇,指的是構成宇宙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因為有這四大元素互相結合、牽連的機緣,一切東西才能應運而生。如果缺少這份機緣,一切也都趨向滅亡;人類是因為這四大元素而生,因此,人類也可以稱為一個小宇宙。

這四大元素以人為例加以說明的話,「地」指的是骨頭和筋肉。「水」,就像我們知道的,體重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因此指的是血或淚等液體。「火」,代表體溫。「風」,指的是使得身體和手腳能活動的體力。藉由這四項元素互相結合的機緣,體內的細胞也隨之活動,而使得人得以生存。如果這四大元素之一被破壞了,互相結合的機緣消失了,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因此,人的存在,並不具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只是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只是個「空」字罷了。

另外,黑、白兩隻老鼠,分別代表的是夜晚與白天。時時刻刻生存的同時,也是時時刻刻的死亡。我們一步步活下去的道路,也正是一步步將近死亡的道路。能夠通向死亡的道路,代表的也是生命一步步進行的道路。死與生,不過是無常的現象罷了。因此,只要把藤蔓切斷,人馬上就會落入井底,而下面的大蛇正恭候著我們,這便是死。

這位旅行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危急之至的時候,一嚐到那甜美的五滴蜂蜜,竟把一切都忘記了,還露出滿足的笑容。這五滴蜂蜜,代表的是生存的本能。性欲、食欲、睡眠欲再加上人類特有的財欲和名欲合稱「五欲」。因為剎那間五欲的滿足,竟使得這位旅行者忘了四條毒蛇、黑白二隻老鼠以及自己危在旦夕的生命。「滿足了性欲。」、「啊!真好吃!總算吃飽了!」、「睡得真舒服!」、「又賺大錢了!」、「被人稱讚,真是快樂得不得了!」等等,由於耽溺在這短暫的滿足,竟忘了自己每天正站在生死關頭上。天天都是這樣過,果真可以嗎?每天生活在古井中,這種人生令人信服嗎?如此一來,生為一個人,還有什麼意義呢?無論如何,人生到底應該如何過?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必須專心一志的尋求答案。如果你真的愛自己、想好好的走過這僅僅一回的人生的話,我誠懇的希望,對於自我的存在,對於自己要過的人生,你們能留神的、一步一步的往尋求的道路走去。

「苦惱」是了解真我的路標

「困苦」是幫助我們往上攀爬的梯子

釋尊說:「人生就是一種苦。」原因在於只要是人,任誰都無法逃避生、老、病、死這四種苦難。在人的一生中,說到「愛別離苦」,意即不得不和心愛的人分離之苦。「怨憎會苦」,也就是每天都必須和你所怨恨、憎惡的人碰面或生活在一起的苦。「求不得苦」,指的是費盡心力求取,依然得不到的苦。「五陰盛苦」,則是為了使身體健康而產生的苦惱。這些,就是俗話所說的四苦、八苦。只要是生而為人,在一生中都逃離不了這些注定要受的苦惱。隨著四苦、八苦而來的苦痛,因為任誰都沒有辦法逃避,所以只能束手無策嗎?如果真是這樣,身為一個人走這一遭,又有什麼意義呢?

釋尊為解決「人的苦」、「人生苦」,毅然決然的捨棄王位,花了六年的時間,全心全意的致力於苦痛的解決,但是,當他發現這苦終究無法解決,最後,連生命都失去了。死後復甦,靜坐菩提樹下一星期。第八天的黎明,當天際只剩下最後一顆晨星時,佛忽然大徹大悟,並且頓悟出「苦、集、滅、道」的教義,開始宣導眾人。

「苦、集、滅、道」告訴我,「苦」的原因,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苦惱。若能不執著於苦惱,才能到達「滅」的境界。為了達到滅的境界,佛指示我們要依正「道」而行。八正道即:一、正確的見解;二、正確的思考;三、正確的言語;四、正確的行為;五、正確的生活;六、正確的努力;七、正確的決定;八、正確的冥想。這八條實踐的道路並不是要我們從苦惱中逃脫,但是,如果想想為什麼會有這許許多多苦惱時,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實際生活仔細思考佛所教誨的——苦之來源,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

「經驗」是一種力量,但不是「萬能」

一個人隨著成長,藉著慢慢集結而成的知識、能力,自我意識也漸漸的強化了。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掛不住、為了爭口氣、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變成了以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方便為中心的自我意識。之所以造成這種自我意識,在於藉著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集結而來的知識,產生了分別、區分的能力,在這家庭與社會的相對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事情,並加以區分、辨別,全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一旦太過於自我執著,便會為自己辯解:「不想遭到失敗的命運,想要有好的機會」等等。這種護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區別、判斷也就形成了。

隨著人生經驗增加,更加固執己見,加上自己的一點見識,越來越頑固的執著於自己的意見,生活態度也就定型下來了。這樣一來,也就挖出了人生的陷阱。

人生經驗豐富的人,因為擁有強韌的生命力,才稱得上是個值得尊敬的人。但是,經驗已經過去了。生存常常是「朝未知的世界走去」,和所活過、所走過的世界應屬相同,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經歷的事,對於考慮將來的事及作為生活參考的指南,無疑是一大力量,但並非絕對。常常聽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應該是經驗者所說的話吧!經驗者根據所經驗過的事計畫將來,並賦予價值。但是,實際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雖然也有超出計畫以外的結果,卻總是無法如願。這並不足為奇。就像剛剛說的一樣,說來說去,經驗只是過去的東西。因此,的確可以稱之為一種生活的力量及計畫未來的依據,但是,經驗卻不是計畫什麼就能實現什麼的利器。

人類即使活在現在的世界裡,仍處於未知的狀態,因此,我認為必須如同初次所走的道路一樣,保持一顆新生的心且各方面都細心留神,如履薄冰般考慮未知的狀況。經驗的力量,雖說是不輕易產生動搖、變化,但是絕不能將它誤認為是一種能夠知道未知狀況的全能力量。

「絕望狀態」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

雖然「經驗者的親身經歷」重要,但是不如意的事件接連而來的話,僅靠經驗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在毫無辦法之際,也只有束手無策了。

這種挫折感會慢慢的變成虛無感,不久,淪為一種虛脫的狀態。有時,甚至變成自暴自棄。這是因為執著於匯集到的經驗,再加上執著於私人之見所導致。但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他並未察覺到是自己造成的。豈止是沒察覺,他總認為之所以不順利,完全是因為運氣不好、別人不對、世風日下、政治因素等等,責怪的總是其他人。這樣一來,孤獨感和虛無感也就日益嚴重,而且更加會產生「啊!我已經不行了、絕望了」等等鑽牛角尖的想法。這就好像是活生生的悲劇男主角的翻版,臉上露出悲哀的神情,一天天過著苦悶的日子。

像這樣的過程,雖因事情的大小、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是誰都必須走過。尤其是自我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時,遭受嚴重打擊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在這種生存方法、生存意義都失去的絕望狀態下,對於事事碰壁的人而言,是個非常重要、關鍵的時刻。這個關鍵的時刻便是覺悟到不真實的自我,應該回到真正的自我。縱使哭泣、受苦、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希望你們能夠窮究造成自我苦惱的原因,絕對不要躲入井底。

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妙心寺第二世的微妙大師,曾經歌詠過這樣的句子:「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並未遺棄這個人。」對於那些遭遇到不如意事、束手無策、陷入絕望的人而言,這句話正顯示出上天尚未遺棄他們的證據。

微妙大師三十九歲時捨棄官位,削髮出家,十七年中四處雲遊,過著辛苦的隱居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才不可能吟詠出這樣的詩句。「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天」,指的是使我們生存下去的生命。這樣一來,生命為了要活出真實性,對於那些執著於自我的人,會使其蒙受苦難。無法忍受痛苦,就只有捨棄自我,別無他法了。「已經無計可施」,決定捨棄自我的時候,由於原有的生命智慧,使得自己能再生,並且能從自我回歸到真我,所以才會說:「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真實的自己,一旦沒有活出生命的真實性,在生存的過程中,一直到自我放棄,想必會蒙受苦難吧!執著於自我,因為無法漠視一路上的侵犯、困擾,一定會遭致苦難,一直到察覺為止。這也就是所謂的:「上天使人遭遇災難。」

某個老人懺悔:「三年當中,參加了七個葬禮,在這之前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竟是如此執著於自己,我實在太愚蠢了。」另外一個中年人告白:「如果沒有失去家、房子、田地和親人的話,我可能還很固執。我實在太可怕了。目前一無所有的我,實在應該覺得慶幸。我是個富有的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東西。」

就像這兩人的懺悔一樣,之所以會變成諸事不順,無計可施,完全是因為不能捨棄自我的執著所致。這是因為人的不成熟或懦弱嗎?不,還不是因為人的傲慢。在思考這件事情時,儘管會感到苦惱,但是,能夠超越自我,察覺到真實的自己,是多麼寶貴、多麼重要的時刻。這是為了要回歸到本來的自己,能夠在真實的道路上生存的重要時刻。希望你們在毫無辦法之際,站在絕望的深淵邊緣的時候,能夠認真的深思自己本身的問題。此時,但願在你們尚未到達這種苦境時,能夠察覺出真實的自己,能夠自我修練、自我成長。

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出發點

常常牢記,不要怠忽「內心的反省」

世上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是,雖有這樣的希望,孩子一旦不能如自己所願,就會產生「兒女不知父母心」等等的抱怨。這種為人父母的嘆息,是一種存在於父母和孩子間的宿命問題。如果「兒女不知父母心」這句話,真是一種抱怨和嘆息的話,我想父母親必須反省,為什麼會有這種抱怨產生。

所謂抱怨的心,指的是孩子不能如自己所願,不能體會父母親的想法。我想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是,父母親本身的自以為是,認為理想狀態應如他們所想而造成。父母親也是屬於不成熟的孩子,因此有所抱怨自是難免,但是對於這種抱怨的心,父母親必須加以反省和自我警惕。

為人父母者,果真活出為人父母者的真實意義嗎?抑或僅僅掛著父母親的招牌。嘴上老說著「母親為了你,拚命努力工作」等等的話。這真的是「母親」應該說的話嗎?從電視及報紙得知,最近的社會歪風大行其道。當父母親看到這樣的社會現象時,本身實在應該重新省察自己。使得這個社會變成這種情形的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我們這些大人。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些社會現象,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自我反省、自我警惕。

另有一個問題是,父母親對事情的看法及想法,以及根據這些想法及看法產生判斷的言語及行為。也就是說,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影響到孩子的心靈,不,應該說,就這樣造成了一個孩子的看法及想法。從以前開始,「輪迴因果報應在後代身上」的話就已經出現,不管是善、是惡,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小孩本身的思考及所作所為。

思考這件事時,醒悟到生命智慧的美好。同時,正因為這種美好,令我不知不覺中,忘記了另一方面的嚴格。歸根究柢,父母親本身應該學習「應該處於什麼地位」的雙親之道,而且能夠將所學到的教育自己。這條道路雖然非常的嚴格,但是,就因為嚴格,父母親本身必須自我反省、自我警惕。另外,自己身心的內涵能逐漸澄淨之故,所以人也能變得謙虛,在對自己的孩子有所要求前,我想,為人父母者的自我克制,應該也能產生。

重新凝視「自己的腳步」

養育子女這件事,不單只是自家孩子的問題,這是關係到人類前途的重大問題。因為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後必須承擔自己的未來,而他們的基礎,或者說他們的基本精神構造,為他們建立起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父母親。這樣一來,每天的生活就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而是透過教育小孩,加入建設下一個時代的重要工作。當我們思考這件事,想到現在的父母親所處的立場時,總是不禁想著,我們必須重新注視自己的腳步,即使是一句話、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必須謹慎。

話雖如此,卻沒有人能成為十全十美的父母親。因為不管如何,他們總會受困於眼前的事,並為此折磨不已。非但未做反省,在不知不覺中,又會重犯了剛剛所講的錯誤。因為他們是內涵尚未成熟的人,既可憐又可悲。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鞭策自己、鼓勵自己,同時努力的往為人父母之道走去。一旦真心的想成為具有真實意義的父母,能一心一意的生活,就能如同「父母親有時亦能受到小孩的啟發」,能夠在小孩子的生活方式中學習,能積極的、勤奮的加以努力。

「言語」和「生活方式」一致嗎?

父母親總覺得自己已充分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果真如此,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小孩的心中是怎麼樣呢?小孩子的詩或作文,有些部分或許太過於天真,但是,就因為他們單純,為人父母者可以從這些作品當中學習到某些東西。且讓我介紹在《詩的教室》這本書中,一位京都小學五年的小朋友所寫的詩:

父母親實在是專橫不講理的人啊!

一旦我把不好的成績帶回家,

「其他同學考幾分?」然後,

他們就會生氣的說:「不夠好。」

我答道:「其他同學也考得不好。」

他們更會生氣的說:

「不要說別人也考得不好。」

父母親實在是......

專橫不講理的人啊!

為人父母的矛盾,在這首詩中,明顯的突顯出來。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對於這種情況,為人父母者完全沒有注意到,而且再三反覆的做同樣的事。

我再介紹另一首詩,是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以〈讀書〉為題所作。我覺得在這首詩的背後隱藏很嚴重的問題:

長大了,就不會再傷腦筋,

因為已經不用讀書。

長大了,什麼也用不到。

除草,只要用割草機。

翻地,只要用翻土機。

釣魚或做木匠、說話,

不是都用不到學校所教的嗎?

我不喜歡讀書,

即使讀了書,我的分數一樣沒有增加。

而且長大了,也用不到。

為人父母者,雖強迫自己的小孩念書,但是,看到父母的生活方式,小孩子並不覺得讀書有必要性。並且,我們可以看見對於這種以記憶力為中心而做的成績評斷,在小孩子內心所起的反抗。小孩子內心種種的想法,都可以從這首詩中一窺究竟。絕對沒有無論如何也無法讀書的小孩子。這個小朋友所指出的「長大了,就不會再傷腦筋,因為已經不用讀書。」這句話,其實也是為人父母者常掛在嘴邊的話。前面曾經提過為人父母的困擾,然而,應該被批判的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親所說的話和自己本身的生活方式不一致,要管教及教育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

中學生帶著更嚴厲的眼光,來加以批判:

只要我的成績一好,就會對我的健康非常關心。

只要我乖乖的聽話,爸爸就會貪心的提出要求。

如果你以資本主義來看我的家,你馬上就能明白。

我家的老爸實在可憐,每個月得從媽媽那裡領月薪。

不好的事,媽媽也全部嫁禍給他。

她的厚顏無恥,我是最近才得知的。

另外,「你爸爸如果生活積極點、中規中矩的話,你們一定能過得更好」,這種種抱怨的話,在這首詩中,尖銳的訴說出來:

毫無用處,連動也不想動,媽媽只是擺個臭架子

批評這,批評那,媽媽實在一無是處

這種眼光實在太嚴苛了。近來由於時間和經濟充裕,為人妻子者也變得輕鬆。但是,相對的,為人母親者也因此缺少實際的行動,以及生活方式貧乏,或許孩子反映的就是這種情形吧!

成績單無法表現出「人格」的成長

接下來想介紹的是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也就是將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原封不動寫下的作文,也就是以〈成績單〉為題所寫的三篇作文。為人父母者往往只藉著成績單上分數的高低,來評價自己的小孩。但是,他們沒想到引起自己小孩讀書的意願,其實就是前面提過的——他們自己本身的日常生活。在這幾篇作文裡,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從中醒悟。以下是一篇小學四年級的女生所寫的作文:

媽媽一邊看著成績單,一邊對我說:「成績不進步,將來進入中學後,丟臉的是你自己。」我答道:「我知道啊!但哪有那麼簡單,說進步就進步。」媽媽接著說:「不要老是找一些藉口,快點拿給你爸爸看!」這時從隔壁的房間傳來爸爸的聲音:「趕快拿過來!反正也不是很光彩的成績單。」

為人父母者或許在無意中說出一些話,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是否已經存在著自我主張的念頭呢?也就是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孩子的人格還來得重要。不重視人格,小孩怎麼會有讀書的意願呢?「爸爸可以為你如何如何......」等等的話,雖然口頭上說了無數次,但是,不僅對把這句話看得很重要的小孩爽約,最後竟然變成一句謊言盡可能的避而不談。即使事實如此,卻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說出否定自己人格的話。

而這個五年級的學生,更是以嚴厲的眼光寫出親子之間的問題:

拿到成績單一看,四科中有兩科考得很好。急忙拿回家,爸爸正在庭院前面揉著小牛的腹部。「爸爸,您看,我拿到成績單了。」我說,爸爸邊揉著小牛的腹部,邊說:「先放在那邊,我待會兒再看。」我覺得好無趣,應了聲:「哦!」就走進屋子裡。吃晚飯的時候,把成績單往爸爸的桌前一放。爸爸看了卻說:「什麼?四科中至少三科要考好!」我心想:「四科中已經有兩科考得不錯了,為什麼還會挨罵?」

實在是個不了解小孩心理的爸爸呀!為人父母者,總是過度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來越好,而且認為,只要多加指出小孩不好的地方,小孩一定會越來越進步。如此單純的想法,是不足以稱為父母親的。因為這樣的父母親,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讀書的意願,而且,不久便會討厭念書。

使好的地方得以延伸

似乎介紹了太多爸爸的不好之處,因此,接下來介紹一些好的父親:

爸爸沈默的看著我的成績單,說:「嗯!這樣的成績已經不錯了,比起爸爸當年還好呢!J我鬆了一口氣,而且,心裡決定今後每天一定要努力念書。

這種輕鬆的對話原本不存在於傳統的親子關係中,但是,如果雙親動不動就對自己的小孩談起自己的豐功偉業,好像自己以前是多麼傑出的優等生,孩子將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就像這篇作文一樣,由於爸爸說出真心話,小孩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並且在他的心底會有這樣的決定:「太好了,我一定要努力用功,不輸給爸爸。」小孩的想法就是這樣,今後一定能好好用功念書。但是,在做為相對評價的基準上,如果孩子的分數不及格,而且不管多麼努力還是這樣,就不應該再保持沈默了。

為人父母者常常過度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好,而且常常貿然的斷定,只要矯正不好的地方,一定會越來越好。另外,為人父母者總把自己無法完成的事寄託在小孩身上,並且加以督促、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幫忙做事,在小孩願意之前,已把一切安排好了。他們認為,這些對孩子的種種關心、照料,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愛的表現。我覺得好可怕!這種愛非但無法使孩子成長,也無法培養小孩自我獨立的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讓他擁有自立的能力,在孩子尚未離開世間時,為人父母者也無法離開。因此,所謂的父母親,應該是即使自己去世,孩子仍能自立,而這力量的來源便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愛,是人類根本力量的來源,而且其力量非常的強烈。這份愛將因一個人的內涵如何,對所愛的人產生的影響力有好也有壞,或許是件美好的事,或許是件可怕的事。沒有醒悟到人類的固執,也就是執著於自我的愛,自己和所愛的人都會痛苦不堪,這是必然的。如果不能超越自我的執著、自我醒悟的話,這種愛不能稱之為真愛。假如不是真愛的話,自己和所愛的人就無法共同和諧的生活在一起。既然已經為人父母,無論如何,都必須斷然的割捨自我的執著。

 

英國有位叫毛姆的作家曾說過:「最可憐的小孩,莫過於擁有一位深愛他的母親。」這句話我記憶猶新,的確,事實就是如此。以「我」為自我的愛,為人母親毫無自覺的愛,自己總是照著自己的想法行事。這種獨斷獨行的愛,剝奪了被愛者的自由和主體性,因此小孩子感到茫然及痛苦,自是理所當然。在探尋何謂父母親、何謂人時,一定要覺悟什麼是真正的人、真正的自己。不管有什麼事,先暫置一旁,因為自我覺悟才是最需要的。用另一句話來說,在人的生活中,宗教是必要的。

「宗教」是逐漸發現自己的道路

一般而言,把宗教當作「臨時抱佛腳」的人很多。另外,拜佛以祈求保佑、為葬禮、忌辰以及祭祖而前往寺院參拜、信奉宗教所作的朝夕念經、到教會去做禮拜,這種種的儀式,似乎就是一般人對宗教的印象,我希望讀者能夠把這樣的觀念改過來。宗教並不單單是祈禱以及參拜。

所謂宗教,指的是主旨、意思的教導。關於宗教的學說有許多,但是,宗教既然是人類的文化,對人而言,「宗」字代表的是生命,因為自覺到這生命存在的人格,稱之為自己,所以宗教指的是生命能變成自己的教導,根據這個教導,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變成真正的自己,並加以信仰。人生仍舊是一條將自己變成原本的自己,並且不斷活出真實自己的道路。因此,人生之道的實踐正是宗教所要教導我們的。並且,對一個人而言,這是件最重要的大事。換言之,也就是能逐漸發現自己的真實性,並且加以開發、創造。

禪,可以說是窮究自己的宗教,「現在」、「此處」,在這裡坐著、聽道的自己究竟是什麼,為了什麼原因而存在?像這樣,自己探尋自己,窮究真實的自己,是宗派的首要修行工作。而所謂的「現在」,並不單單指「此刻」,而是「不論何時」、「經常」的「現在」。「此處」,所指也不是單單指「這裡」,而是「不管身在何處」。「自己」,指的是「不管是誰」,而不是單單指「我」,因此「現在」、「此處」、「自己」,所指皆為一個普遍性的觀念。

能夠清楚的覺悟到自己究竟是什麼,可謂困難之至。不管覺悟不覺悟,我想一定有許多人認為,為人妻、為人母,我並不覺得有何不自由。就像前面所說,這樣一來,很多事都將導致失敗。一個人出生時家庭環境不同,日後的人生經驗也不同,因此,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而每個人都按照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想法,一旦要主張自己的想法、讓別人贊同時,又會變成如何呢?一定會起衝突,勝負也一定會產生。勝利的一方或許比較好,但是,勝利並不定表示這個人的心情一定好。

所謂自己的想法,指的是欲望的世界。以普通話來說,就是所謂價值的世界。一旦失去自己生活的價值,會變成如何呢?只會陷入前途一片黑暗的絕望狀態。這時候,第一次考慮到自我的存在。如果情況不是這麼糟,或許就不會認真的思考自我的存在。這樣的話,就太遲了。為人父母的,藉著自我存在的思考,心情為之一變,或許能夠自我成長,但是,在社會的價值中生存,在欲望中長大的孩子,又該如何呢?他們所受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變形的愛

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吧!受朋友之託,負責看管一位高中生T君。他因行為乖戾,遭致停學的處分,但是只要在暑假期間能變好,仍可以復學。這位朋友仍抱著一絲絲的期望,就將他託付給我。當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使得行為如此乖張時,T君聽了以後,便像自白般娓娓道出。他的家庭共有三個人——爸爸是位正直的工匠,媽媽是位漂亮的主婦。由於是獨子,自小他便在母親的溺愛中成長。一直到中學,都在母親百般的保護下順利成長。雖然已經念到高中,但是,母親的希望是他能繼續升大學。對於母親這種期待的沈重壓力,T君已失去學習能力及讀書的力氣,一天天過著鬱悶的日子。最後,實在受不了,終於變成行為叛逆的學生。「我想,如果我遭到退學處分,媽媽大概也會死心,因此,我更加不想念書。」

當我更進一步的探詢原因時,T君說:「這件事是進入高中才發現的,當我還在讀小學、國中時,媽媽總是經常對我說:『你不好好用功念書,就會像你爸爸一樣,一輩子只能做個工匠,永遠抬不起頭來。』有這樣的父親,不只是母親,連你也會覺得難過吧?但是最難過的是我的父親。自從我上了高中,漸漸的了解父親的偉大之處。而且我也認為,再也沒有比父親更好的人了。只有父親才能和如此任性、自私的母親結婚吧!我已經知道我的將來是什麼樣子了。我想應該是某某爛大學吧!」又說:「為了使母親放棄讓我升大學,我想遭到退學處分應該是最快的捷徑。」以上是他的自白。

顯而易見的,T君正是母親變形的愛的犧牲者。聽說他的母親因為T君的休學處分,對他的將來甚感失望,呈現半瘋狂的狀態。孩子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也不知應該靜下心自我反省,以致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種情形便是自己被自己的愛所害。如果在自己和孩子煩惱、痛苦前能注意,並且逐漸改正自我的執著,不正是生為一個人所擁有的智慧嗎?

人類因為照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因此,如果各人能依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的話,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活得沒有意義,生而為人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因此,人類自己實在必須自我醒悟。沒有自我醒悟,人生也就無法開始。而且,沒有自我醒悟,要憑藉什麼達到自己的幸福呢?只不過是對於迎頭碰到的事,以自己的方便或自己的立場加以判斷,損失或獲利、喜歡或討厭、好或不好,人生就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這種自我執著的生活,一旦和別人共同相處,如果合於自己心意時,就說:「那個人不錯。」一旦和自己的心意相違背,就說:「真拿他沒辦法。」或許和自己心意不合的人是不錯的人,而和自己心意相合的人反而是不好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仔細的觀察,就能明白以自我的思想為中心所過的生活,並無法令人信服。我希望,無論如何都能自我醒悟,並能過著令人信服且有價值的生活。

「自己輕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佛教中,「不知自己」以及「不明道理」,亦即所謂的「無知無明」,被認為是一種罪。那是因為雖生而為人,卻不知「人」的真實意義,雖說是自己,卻不知「自己」的真實意義,這樣一來,這種生活方式也就不具真實意義了。

一旦沒有把道理或自己弄清楚,做為一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都無法進行,即使勉強做了,也不會成功;無法去愛自己所愛的人,即使勉強去愛,不只是自己,別人也一定會痛苦。因此,這種情形可以稱為重大的罪惡。另外,所謂不了解自己,就是不了解自己本身美好的「生命的智慧」,以及不了解自己的寶貴。正如古語所說「抱著金碗挨餓」,有好東西不會善加利用。也就是說,自己輕視自己。僅只是如此,雖然自己輕視自己卻毫無知覺,一旦自己的想法抵不過事情的結果時,「都是那個人的錯」、「都是這個社會不好」等等的怨言就產生了,並且加以反抗。

有一位和我交情很好的女士,是個能幹又聰明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自尊心很強。不,應該說自我意識很強,有時我會前去拜訪她。某次的拜訪,聽了這位女士的許多牢騷:

「承蒙師父您大駕光臨,這麼小的家實在不好意思。我先生雖然是認真的好人,但是,實在沒出息,我嫁他這麼多年,房子還是沒變,真是討厭。」

我除了默默的聆聽外,別無他法。這位女士又說:「承蒙師父大駕光臨,住在這麼小的房子,我的爸爸媽媽一來,總無法讓他們覺得舒適,我感到好丟臉。」

每次到她家訪問,所說的話總是這些。前年,收到她家新居落成的通知,等到我前往祝賀時,已經過了一個多月。看到她家已是氣派、寬敞的豪華住宅時,我心想:「今天這位女士一定會以喜悅的表情和我說話吧!」說完應酬似的寒暄後,她說:「師父,您看現在的家雖然又新又大,但是,我先生總是帶朋友回家,通宵達旦的打麻將,為了準備酒和食物,我忙得應接不暇。如果只有我先生還好,我的小孩也把朋友帶回家,彈著吉他,大聲喧鬧著。就這樣,每天我都忙著接待客人,一天到晚打掃、整理家裡,真不知房子大是好還是壞呢?」又是一番牢騷。房子窄的話,抱怨房子太小;一旦房子寬敞,則又抱怨房子太大。

這個女士的生活方式,除了以自我為中心外,什麼也不顧,而受害的只是先生和小孩。這也是沒有弄清楚自己,可以說是犯了無知無明的罪。

「生命」是確實存在的

沒有弄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意義,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以及和自己有關連的人,都將一起受苦。或許有人認為自己已經很了解自己;但是,這種自己只是自我罷了,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誰,都不是自己要求來到這世間的,也不是因為父母親的意志而出生。如果能照著父母親的意志出生,不管生男、生女就能自己決定,但這是辦不到的。究竟是誰,使得自己能來到這世間呢?以生態而言,的確是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但是,為人父母者,又是誰使得他們生下來呢?是藉著某個人的意志,把他們生下來的嗎?仔細想想,似乎應該說是藉著偉大的生命意志,更進一步,也可以說是藉著宇宙意志。總之,是一種使我們能活下來的存在。來到這世間並活在這世間的我們,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的表現,也就是有著生命的存在。因著「生命」,我們才能活在「現在」、「這裡」。昨晚,自己在迷迷糊糊中睡著了,但是,因為生命整晚仍一直存在著、呼吸著,所以今天早上,仍能平安無事的醒過來。這並不是靠著自己的意志而活下來。這樣一想,總覺得除了自己以外,似乎還有另外一個自己,使得自己活下來。並且,漸漸的能夠認為使得自己存活下來的生命的意志,不正是自己嗎?

一個人如果沒有意識到生命,不就可以說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自己嗎?但是連使得自己活下來的因素都沒有想到,認為生存本來就是一件當然的事,對於生命的存在豈只是忘記,甚至毫不知道。這種把生存視為當然的人,就是自以為了解自己的人。現代人遺忘的東西中,最重大的便是忘記使得肉體生存的「生命」之存在。

自我的認識,其實也是對於滿周歲的肉體一種具體的自我認識。所謂滿周歲就是,在出生後第一次啼哭的同時,形體來到這個世間之後,計算日數,滿一年時,也就是一歲時的稱呼,這種算法並沒有把在母體內的時間計算進去。之所以如此,也就是忽視了眼中看不見或形體還沒出現的東西,也不予以承認的緣故。

人類對於沒有經肉眼看過、證實過的東西,總不相信它們的存在。人類對於自己的存在,一樣以這種傲慢的方法來加以認識。因為人類本身對自己的存在抱持著這種態度,對「生命」也就產生了忽視、甚至輕視,忘了自己是因生命而存在,卻篤信自己是因肉體而存在。如果自覺是根據這種認識,或許只會漸漸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只追求生存本能是否能得到滿足的人。而且,即使談到人的尊嚴,也只是偏向肉體的尊貴,或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樣一來,對自己的認知,只不過是忘了生命,也就是說,忘了人的本心本性而存在這世間罷了。

二十億年前綿延不斷的「生命」

來到這世間,究竟是基於什麼因、什麼緣呢?因為有著「生命」的存在,不!應該說,因為讓我們存在的是生命,所以對生命一定要加以探尋。首先,為了要擁有人的形體,降臨到這世間來,一定要依賴在母體內十個月左右的胎兒成長的緣份。而之所以能「寄宿」在母體內,也一定要依賴父親的生命、母親的生命,二者相結合的生命。更進一步,當我們探尋父、母親的生命,往上探尋,便是祖父母的生命,再往上......,如果要探尋生命的源頭,可能必須追溯到更早的祖先。

今天的科學證實,地球的形成是起源於距今約四十五億年前,讓人幾乎不敢相信的遠古時代。而地球上開始有生命,是在地球形成的二十五億年之後,也就是距今的二十億年前的時候。知道生命的根源後,讓我們追溯人類的歷史、人類這種生物,據稱是在二百萬年到三百萬年前才開始出現,所以二十億年前雖已有生命,一直到人類的出現,中間經過了十九億七、八百萬年。有人就把二百萬年前的時候,稱為人類祖先的時代。也有一說,人類的歷史應該是在五萬年前左右。另外,有人以文字的出現定義,認為應該在五千年前左右。還有人說,文字發明之後,能定義人類的存在,那麼人類的歷史只不過短短五千年罷了。

我們稍微岔開話題。念人類史時,記得裡面提到:「直立,並用二腳步行。」這便是人類的出現。在這之前,都是脊椎骨前端頂頭部,步行時用四隻腳,漸漸的變成以二腳走路,脊椎骨上方頂著頭部。所以,人的原點應該是挺直背脊、頭部頂在背脊上方的姿勢。這正是一個人坐禪時,靜坐的姿勢。

「二十億年加十個月再加上足歲」就是「生命的年齡」

我們再回到原來的話題,文字發明後,經過三千五、六百年,在同時期裡,釋尊、孔子誕生了。

釋尊發現了自然的真理(無常、無我的真理),並對於在這自然中人類應該如何生活,以及做為一個人所該過的有意義的生活加以解說,所創立的宗教主張無常無我觀就是佛法。所指示的道路,其實就是二千五、六百年後的今天,亦即我們目前生活的現代。追溯生命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想想我們生存於這世間時,總覺得有種戰慄似的感動。「現在」、「此處」,這樣坐著的我們,不!應該說是讓我們生存的生命,其實是二十億年來傳統的生命。多虧了這生命,才能使我們生存於這世間。

由於這二十億年來傳統的生命,而使得我們存在,米澤英雄醫師曾經明白的寫下這段話:

「二十億年、十個月(母親的體內)、三十歲」,這是一個三十歲的人「生命的年齡」。如果是五十歲的話,則是「二十億年、十個月、五十歲」。人類總會忘記這二十億年、十個月,如此過的生活只是自以為是、任性、隨意罷了。這是一種無知的恐怖,也就是犯了無知無明的罪過。

如果覺悟到:「是這樣嗎?我是這樣的嗎?」而且能意識到自己是祖先代代累積的一個沈澱物,單獨一個人的話,則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這樣的自己,正是真實的自己。

積聚了二十億年傳統的生命而成就的自己,這個形體,這個存在,是無法憑著自己一個人的方便、隨意就能生存的。人的真實性,一定要自己對自己立誓,自己一定要竭盡全力、拚命努力,否則是沒有辦法到達的。

因著自然而存在的自己,覺悟到自我存在的寶貴時,就漸漸能體認:「從今以後,我的生命應該是如此。」如果能覺悟到自己的存在是「外界」所給予的,不管是誰,就能因著自己而活了。一定要自我發誓、下定決心,竭盡全力活出「外界」所給予的自己,一旦在這條路上邁出一步,自己的人生也就從此開始。

「所謂人,就是覺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覺到自己本身的存在,自己的人生也就無法開始,所以對我們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覺悟自己」。習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窮究自己。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好好認識自己 第2頁:第二部:佛性在心中
第3頁:第三部:禪是一把鑰匙 第4頁:第四部:超越的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