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禪學與學禪 耕雲先生講述

禪、禪學與學禪 耕雲先生講述

一、禪與中華禪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臺南市

首先由衷的慶賀台南市禪學會的成立。禪學會的成立,不僅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眾生界的一件大事。我願意藉這個機會,就「禪、禪學與學禪」這個題目,給各位作個粗淺的報告。

一、禪與中華禪

談到禪,範圍太大,我們分兩個部分來說明:

(一)全稱的禪

全稱的禪就是廣義的禪,它包括最古老的次第禪定、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這是佛法和外道的共法,外道也修這個定。廣義的禪定,有顯教的天台止觀禪定、印度的次第禪定、密教的金剛拙火禪定,也有道教的大小周天禪定,現在還有超覺靜坐。

禪的範圍很廣,這些禪定,有的是為了調身、修身;有的是為了調心;有的是為了求得生命的解脫;有的是求得自己益壽延年,目的都不同,而且這些跟禪宗的禪絕不一樣。

(二)特稱的禪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特稱的禪,也就是宗門禪。什麼叫做宗門禪?為什麼稱為禪?禪的基本含意是中國的三代禪讓,也就是說這個皇帝把王位禪讓給第二位,這個皇帝就退位,禪宗的禪多少含有這個意思。為什麼呢?因為從西天二十八傳都是一個傳一個,把衣缽傳下來表法信,表示這個人得到了佈大的心傳。由達摩傳到中國來,也是一個傳一個,到六祖以後才廣泛的傳授。

我們知道,二祖把法傳給三祖,二祖就不再說法,就退位離開他的寺廟到別的地方去,和光同塵,遁跡市廛。三祖也是如此。五祖把法傳給六祖以後,他也不再說法了,別人問他,他說「佛法南行。」「誰得了?」「能者得之。」從這些小故事可以看得出:禪是法王禪讓,把法王的位置讓給下一位。

(三)中華禪的宗旨與特色

禪宗的禪也用禪定的名詞,但它不是坐禪,名詞雖然相同,含意並不一樣。六祖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他並不主張身不動,他注重的是心不動。我們為何特別提出中華禪?因為禪宗在達摩西來以前,印度已有,那時候禪的本質雖然跟現在相同,但是禪的風格、禪的作略和中華禪是迥然不同的。

禪最早的緣起是世尊拈花。靈山會上,世尊拈起一朵金色的花給大家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他為什麼微笑?所謂會心的微笑,心心相印,也就是說密密分付。那是禪宗的創始,爾後一個傳一個,傳到中國。

達摩到中國來,就標出了禪的宗旨。禪的宗旨是什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什麼是教外別傳?不是說在佛教以外另傳一個教;教是佈大的教誨,佈大涅槃了,他的教誨就是經典、教材,在教材以外別有另一種傳授,這就是教外別傳。

既然經典裏已經粲然大備,為什麼還有教外別傳?因為日久弊生,生什麼弊呢?有的執著名相,有的泥跡失神,專門向文字理論下功夫而喪失了它的靈魂,為了防止這種弊病才有了教外別傳。教外別傳傳個什麼呢?就是把教義濃縮、昇華、結晶成一點傳給他,這叫別傳。

那麼禪宗跟佛教的其他宗派是不是有衝突?是不是不一樣?究實而言,唯有禪才是真正的佛教。古德說「禪是佛心」──佛自心自內證是禪。「教是佛口」──把佛說的話記錄下來的是經典,而連佛自己都說不出來的才是禪。佈大說「我四十九年說法,沒有說到一個字。」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他內心的自受用,這才是禪。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充其量只能說是相似,並不全等。經云「但有言說,皆非實義。」所以他才把全等的法,一代一代傳付給堪能承當的人。

為什麼一個一個的傳?是不是佈大吝嗇?歷代祖師都很吝嗇?不肯把好處給太多的人?並非如此,因為饒是幾十年的時間,找一個有福德、有智慧、上根大器的人,也不易找到。儘管達摩祖師發現中國有大乘氣象,他來了以後也找不到,幾次被人毒害、嫉妒,見了梁武帝也話不投機,他知道機緣還沒到,只好在少林寺面壁等待,等誰呢?等二祖。可見單傳並不是對法的吝嗇,而是法器難遇,上根難求。

為什麼不立文字呢?第一:若論文字,經典很多,三藏十二部,皓首窮經也看不完,何須再立?第二:我坦率地告訴各位,各位的煩惱、憂愁、不解脫、不自在、迷惑、無明,都是因為文字的作祟。這話怎麼講?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文字是什麼?文字是語言的符號。為什麼有文字?把語言提煉醞釀成熟了,就變成一種系統的思想,把這種有系統的主觀思想認為是真知灼見;而一個人自認為有真知灼見,他必然會感受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用嘴吐出來的是語言,用筆寫出來的就是文字。

語言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從形象而安名,依各種東西的形狀或作用給它安個名字,然後我們就有想的素材了。譬如說這枝粉筆是什麼牌子?是不是有更好的?為什麼有的粉筆一寫就斷?哪種粉筆比較好呢?如此便有了分別心,就有了是非心。有了是非心就起邊見,就有了好惡。有了好惡以後,煩惱就跟著來。為什麼呢?你愈不喜歡他,他愈在你面前晃,你罵他夭壽,他卻愈來愈健康,你生病他卻不生病,豈不把你氣壞?而你愈喜歡的人,他愈要跟你分開。所以人有了分別、有了取捨,就有了煩惱。

今天各位的毛病就是來自語言文字。這並不是說人會語言是一種罪惡,有了文字對人類的文化是一種障礙,不能這麼講。

為什麼禪找不到好根器?因為就最高的根器來講,語言是障道的因緣,思想是一種理障,你要把這些東西都掃掉以後,才能見到真理。所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禪,只能說是相似,並不真實。比如你寫一篇巴黎遊記,寫得非常生動,讀了那篇文章是不是就看到了巴黎?或者依照文字的描述畫一幅地圖就跟實際完全相同嗎?那不然,它頂多是相似,乃至於連相似都難。語言、文字最障礙你見性,成為你打開智慧之眼的一種障礙,所以禪宗才主張不立文字,因為有了文字,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就不能保有原本平等、完整的心態;有了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理解,那就不是不二法門,而是「如是我見」,就和佛法的根本精神「不二」兩個字背離了。所以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什麼是「我」呢?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問我「修行的目的何在?」我說「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你自己的靈魂!」他聽了臉色發白,立刻就跑掉了。為什麼這個樣子呢?他覺得他死了以後還有一條魂不死;若把魂消滅掉了,那豈不是死定了?所以他嚇跑了。其實他是認賊為子,以假作真。靈魂是什麼?靈魂就是虛偽的我。何以說靈魂是虛偽的我?因為靈魂是以業為素材。什麼叫做業?好比公司忙了一年,看看今年業績如何,這叫做業。如果把業消滅掉了,靈魂就沒有了,沒有靈魂那人不就斷氣了嗎?這是佛法所斥責的斷常邪見。須知儘管沒有靈魂,但並非沒有生命。

所以學法最大的困難,其一是我執難斷。我執是一切煩惱和罪惡的來源;我想怎樣,我不喜歡什麼,一切的佔有欲、分別心、主觀自是的心理,都是根據我執來的。人不肯放棄自我,就沒有辦法學道了。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他雖然坐在百尺竿頭高高在上,但還沒到達究竟真實。「百尺竿頭重進步」 ──你在百尺竿頭上再跨進一步,「十方世界現全身」──要把小我捐棄,才能證得生命的永恆。

為什麼直指人心呢?因為只有人的心才是你生命的屬性。火的屬性永遠是熱的;水的屬性,不管它是氣體、液體、固體,氫二氧一不變,都是濕性,而人的生命屬性就是心。

談到心,有的人說在這個地方(用手指心臟部位),有的人說在頭腦,有的人說在當中(用手指胸之中央部位),這都不正確。在人的左邊是肉團心,在頭腦裏有那麼多腦細胞,那是和電腦一樣供給你裝資料用的,並不就是你自己。真正的心是什麼?古人說「上下追尋覓總無」──你上下左右找,都找不到,「境上施為渾大有」 ──當你在做事的時候,就看得到作用啦!所以直指人心,直截了當的告訴你什麼是永恆的自己,什麼才是你生命不變的真實。瞭解這,就瞭解何以眾生與佛平等,何以自他不二。所以要「直指人心」,要去除謬執。「見性成佛」也就是發掘生命的屬性,發掘生命的基因,就是把蒙蔽生命、操縱人生、使你啼笑皆非的障礙統統掃掉,做一個真正解脫自在的人。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四句話,就是達摩到中國來所樹立的宗旨。為什麼稱為中華禪呢?當初,初祖達摩所傳的法和以後的禪宗,不論在作略、風格、情操上完全不一樣。達摩說「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很多人認為這是究竟,這是極則,大家不要忽略「可以入道」──你能做到這些,僅僅說是你能夠上路而已,並非就是到家,但就只這些,也很難做到。

到了六祖,一個不識字的樵夫,聽到別人唸金剛經就發心,就毅然到了湖北黃梅朝禮五祖。五祖一見這個人根器很好,不講第二句話,要他去舂米踏碓。舂了八個月的米,五祖就把法傳給了他。爾後開出五家七宗,這五家七宗的作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謂當頭棒喝就是直指人心,心在哪裏?你說是你現在正在講話的心,那是妄心,當一棒打下去,忘掉自己講什麼,有苦說不出,有冤也難伸的時候,真心就出來了,這是直指人心的方式之一。

以後五家七宗,德山的「棒」、臨濟的「喝」都是別具作略,獨樹風格。各位所看的禪宗語錄,明明是白話,卻看不懂,因為它是直指真實。其實你看不懂的,只顯示了真理的一般,那是濃縮又濃縮的,所以很難看懂。

為什麼要說這些?我們成立禪學會,就是要學禪,學禪先要把禪的概念認識清楚。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禪與中華禪 第2頁:二、禪學與學禪
第3頁:三、禪的開悟 第4頁:四、禪稗
第5頁:五、禪者的心懷 第6頁:六、禪者的生活
第7頁:七、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