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1問~50問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印光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印光大師述

  般若念佛會編輯

印光大師乘願再來,單提正令,嘉惠後學。而機薪既盡,後人逐彙其嘉言,以使萬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編「印光大師全集」堪稱完備。然世事倥傯,時人或難一窺全貌,故李淨通大德,擇其精要,彙而刊之曰,「文抄菁華錄」理顯真常至精極粹,故被化者廣,得度者眾,契機利生,功莫大焉!

本會鑑於工商時代,初機淺識,無暇研閱,故另以問答方式,將文鈔精華,分條列述,提綱掣領,俾讀者於短短數語中,或有心神領會之處,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鈔原貌,不敢妄測師意,庶免蠡測之過,並祈暗合道妙,令諸閱者,深知淨土法鬥為一切諸法之歸宿也。是為序。

民國第二丙子年小滿前二日般若念佛會謹識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書、略言淨土法要

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讚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舉也。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願與念佛之關連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如無信願,但念佛名,乃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如何得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懺悔與淨土法門

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佛怨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儘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唯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掐珠念佛時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外道論佛之過

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己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專雜二修淨土法門得失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修淨業者反成無禪無淨土

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淨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

證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以業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無明錮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即於彼心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於餘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

扶乩與他心通

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鬼之劣者,或無此他心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然此鬼之靈,但能於人現知之心,借而為用。於識田中有,現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業盡情空之他心通,實有天淵之遠。

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迴,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於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

念佛回向時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然回向祇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閱經

至於閱經,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誦經與聽經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託,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閱經之態度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真信願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論臂香

如來於法華、楞嚴、梵網等大乘經中,稱讚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諸佛,對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於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捨,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若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行。

念佛與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如金入模,如水有隄,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靈贊禪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其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逐於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無信願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蕅益大師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印光大師云: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此乃淨宗門外之事,不可與信願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門徑混濫也。

寫經之字體

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顯。

淨土與大通家

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倘淨土法門,悉皆諦信深知,再研楞嚴及各經論。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飢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也。

理與事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逐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

中陰身

中陰,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并過七七日等。

神識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係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圓澤之母,懷孕三年,即此種情事,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淨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淨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于幽冥。命難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

楞嚴經與實相念佛

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餘三種念佛之外,餘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復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今人之學佛態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辯聰之資,研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古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有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為庸常,不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歸

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皁白者之亂統也。

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

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時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追薦先亡,不得謂已解脫而中止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逐不舉行耳。須知念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執礙耳。至於不主於誠,唯以奢華張羅誇耀於人,則所以親喪作鬧熱,非人子所宜為也。

評一行居集—禪宗祕密了義經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禪宗祕密了義經跋,為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經出於乩壇。其文悉取華嚴法華楞嚴圓覺之成文,并六祖壇經,及合會禪淨語錄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謂此經乩壇中出,金口親宣。由茲逐謂乩壇中經,皆是佛經。古有閉目誦出之經,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夢感經,其義理利益,皆不思議。而靈峰老人,閱藏知津,目為疑偽。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後又撤去,以防偽濫。

持咒、禮佛

持咒一法,與看話頭相似。看話頭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義理,但止至誠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及者。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誠懇切,口稱佛號,身禮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女權

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聖希賢,大立德業。無天姿者,亦可循規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捨此不講,而專欲操權與男人同,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

臨終蒙佛接引

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謂相隨心現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

愚夫愚婦、大通家、參禪、念佛比較

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流入狂派者有之。參禪一法,非現今人所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者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

祕訣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雖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祕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理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況身口意三業,恆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願利人。所行之事雖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及自衒自矜之心。則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無功德。實屬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其惡念之過,亦復不少。故修行人,皆須善於發心,不止念佛人耳。

叢林念佛

念佛時各隨所宜。今叢林念佛堂,皆先念彌陀經,經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讚佛偈。至偈畢。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若從東至北至西至南,則是反繞,有罪過。不可不知。繞念一半。即坐默念,約一刻,又出聲念。念畢跪念佛十聲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聲。然後念發願文。在家人恐室小難繞,則立跪坐念,皆須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為立法則也。

念而無念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觀想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者。雖其像歷歷明明,實非塊然一物。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

【書籍目錄】
第1頁:1問~50問 第2頁:51問~100問
第3頁:101問~150問 第4頁:151問~200問
第5頁:201問~234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