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隨喜功德(1996) -- 星雲日記43 星雲法師著

隨喜功德(1996) -- 星雲日記43 星雲法師著

好因好緣 1996/9/1~1996/9/15

[日期:2011-0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九月 一日  星期日

這幾天,佛光山叢林學院正在新生訓練,今特撥空和這些入山門的學子見面開示––

「因求真理登淨域,為求佛法入寶山。」進佛學院求學,如同進醫院看病一樣,佛法是治療心理病的最佳良方。

人生活在家庭中、社會上,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的一切外境,給我們的污染很深。佛教學院治療人的心病有一套方法,但也要看你的病是否相應?就如同醫院是治病而非救命,同樣的佛也是度有緣之人,故自己本身是否有佛緣,也很重要。

學院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有時會以不講理來對治,是因過去說的「理由」太多了;有時以不給情面來對治,因過去情分太多了;有時以怒目金剛來訓示,事實上是對你大慈悲;讓你受委屈學忍耐,實在是在訓練你的大力量。

社會上有不少的人,時常看醫生,但是對醫生所開的藥方,卻經常往口袋放,根本就不入口。這種光看醫生而不吃藥,毛病怎麼會好?同樣的不接受教導,如何改過?

如何清楚認識自己的「病」在哪裡?通常我們兩眼所見,皆是看到別人的錯誤;兩耳所聽,皆是聽到別人的是非。在學院裡求法,一定要虛心,一定要明理,那麼福 德因緣必定會助長我們成功;反之,雖然很聰明能幹,但為人不發心,不知慚愧,不知感恩者,則是心中無寶藏的人,非常可惜。

初入山來學道,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一、想家不想道︰過去有道者,是人在紅塵,心在佛道;現在很多人是人在山上,心在俗家,也就是人在山林,心在社會世俗。學道最放不下的不外是俗家的親情,這對修道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一個人的雜念如果太多,就如同茶杯內裝滿妄想雜念的水,佛法清淨的法水也就倒不進去。入佛門來,過去的邪知邪見不除,清淨的水一樣會污濁。所以如何治療自己的毛病,老師、同學的助力,只有一半功效,主要實踐還是要靠自己來完成。

二、訴苦不說好︰在新生訓練這段日子,有不少學生寫信回家時,會讚美學院暮鼓晨鐘的規律生活;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會埋怨學院早起、專制的生活方式,若是 這樣想,這樣寫,這樣的訴苦,那實在是太對不起佛法,對不起學院的老師;讓父母因而為你掛念擔心,更不是孝順的舉止。

要用感恩心的來想,佛光山非我建,佛學院非我創,老師也不是我請的,而我卻能在此就讀,且作息中老師也時常跟隨在旁指導愛護,如此慈悲的舉止關照,怎能不 知感念,還要讓貪瞋癡來傷害老師?古人每收到家書都非常珍貴,故有「家書抵萬金」之詞,所以,家書不宜講苦惱事,有病的眾生,寫家書才會是滿紙的煩惱事。 要如何治療?完全在是否有智慧的一念之間。

三、情緒不穩定︰一個人若沒有力量或沒有自信,就很容易引起情緒。情緒一來就會板起臉孔,讀不下書、笑不出來或不想講話等。在修道上,人不要生活在喜怒無 常的不正見情緒裡,要時常觀照自己的毛病缺點所在。「情緒」也是一種病,會擾亂我們的心思,讓妄想紛飛不能用功辦道。所以情緒來時,要靠自知、自動、自 發、自強等力量來突破。

情緒危害很大,板著面孔時,朋友、師長、同學都不敢接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人緣朋友。情緒一來,好話就聽不進去,好事就不會想發心去做,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親近。

功課好,成績優秀者,並不表示就是有能力的人。真正有能力的,是生活很正常的人。人成即佛成,人道不能完成,如何學習佛道?

四、無明不明理︰人之所以會在生死海中流轉不停,是因為「無明」,也就是因為人的貪瞋癡邪見,才會如此流轉。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懂得要去廣結善緣,不懂得 群我之間的關係、天地間的關係、自己未來何去何從、不知要如何慈悲待人、不知要學習巧妙、不知要聯絡往來。無明是所有毛病的病根所在。

無明就會不明善惡、不講好壞、胡思亂想、顛倒是非,擾亂六根,讓我們不該看而看,就會看出煩惱;不該聽而聽,就會聽出煩惱;不該說而說,就會說出煩惱;不 該想而想,就會想出煩惱。無明就是不明理,所以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到了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就一點也派不上用 場。為人在大體上要懂得人我相處之道,做個明理的人。

我一生沒有什麼專長,也沒有受過什麼訓練,但我有一個長處,就是︰很明理。由於明理,所以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而明白人我相處之道,明白緣生緣滅,明白佛法般若,明白有佛法就有辦法。明白這些道理,是我一生享用不了的財富。

若用情緒來看人,來聽話,來做事,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佛法是重視當下︰我明白,我懂了。希望各位同學千里迢迢來此求學,不要忘了︰要想道、要說好;要正常、要明理。


■九月 二日  星期一

上午,應宗長心定之請,出席每月一次的宗務委員會。佛光山的行政,我早已不過問,但基於徒眾對我的一份尊敬,我也提供一些看法––

.會議時,不要老提過去的歷史,或已成為事實的事,重點在今後發展方案,及如何解決問題。

.人與人相處,在工作上要先溝通好,才能互相配合。但溝通不可以用成見、用情緒。成見猶如杯子裡裝滿了水,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議,就再也裝不進去了;內心先有了設限,就不懂得去接受更好的東西了。

.溝通非光是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要別人來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要開誠布公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讓別人了解,並且聆聽別人的意見,雙向交流。

.溝通後,自己滿意而對方不歡喜;或對方願意,自己不能接受,都不是好結果。最好的溝通是,不僅讓工作順利進行,且彼此也能皆大歡喜。

.人心在於有所得。其實真正的所得,不一定在有形的上面,如做領導者能得人心,做長官的獲得屬下的擁戴。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人接觸,一定要謙恭有禮,這是拉近彼此關係的最好方法。

.身為領導者的條件,是讓屬下思想自由,敢說敢做;讓跟隨的屬下,生活得很自在;不壓抑屬下,且不斷協助屬下進修學習;讓屬下生活有保障,無恐怖憂愁。也 就是說,好的主管或領導者,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最高的做事方法,是不令而行。遇有糾紛情緒時,要讓對方說清楚,自己則要保持鎮定、風度。

.沒有共識的團體是不好做事的,動不動就指責對方的錯失,並不是處事應有的態度。

.世間一切事情,只有要求自己,才會成功;要求別人者,永遠不會成功。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時間、經驗、受苦等經歷,才會像一朵花蕾經過日曬雨淋,而綻放美麗的花朵。

.決定一件事,不要因某一個人或某一句話。人生是多方面的,不是只有一個層面而已。

.人生是一項修養道德的比賽,師兄弟相處之道、主管與屬下相處之道,要有分寸,才算是懂得做人。

.凡是對佛法,對常住,對大眾有利益的事,一定要心甘情願的去做。

.除了忙事務性的工作外,還要有智慧、慈悲,並且會說法,一個人若沒有實力是走不出去的;反之,有實力者,則可遍行十方。

.人不要將短處隱藏不露,雖然要以長處面對大眾,但讓師長們知道自己的短處,才好糾正改過。

.做事要儘量圓滿,不要有缺陷或不安,也不要留有遺憾在人間。誤會皆來自不了解,若有了溝通、協調再接觸,自然會覺得每個人都很可愛。

.獎勵的方式很多種,不光只有在物質上或旅遊上的玩樂而已。如何可以增進道業,如何對身心有所助益,才是最好的獎勵方式。

.所謂悟道,必須要悟在當下––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隨來隨遣懂得調適。

.人只要用功,必有所成。嫉妒他人,只會顯露自己的修養不夠,何況「嫉妒」是一種劣根性,是修道過程中必須降伏的。


■九月 三日  星期二

明天是我的母難日,不少信眾、歷屆畢業現已弘化一方的佛學院學生都紛紛回山致意。人生相聚不易,尤其是已有三、四十年,或至少有二十年歷史因緣的信眾,其情誼真的比一家人還要親。

晚八時,集合大家於如來殿大會堂座談。

母親剛往生不久,做為人子後輩者,實不敢言壽做生日,承蒙大家的盛意,真是心領了。回想我這一生––

.十歲時的生日,因那時年紀尚小,已記不得了。

.二十歲時,我已在焦山佛學院就讀,那一陣子,身上害了一種病,除了臉部外,全身長滿膿瘡。有一天同學們都去過堂用餐,只有我留守在殿堂,有一位信徒問我 ︰「師父,您今年幾歲?」我才突然想起,回答他說︰「我今天剛好二十歲。」。這一天我因身體不適,整天沒有吃東西。

.三十歲時,我到了臺灣。陸軍總司令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在我生日這一天,以全套金碗筷請我吃飯,並要我負責編輯《覺世》。我並沒有辜負這一餐,四十個年頭過去了,至今《覺世》不間斷地已出版到一三六五期。

.四十歲時,在佛光山開山,整天在工地搬石頭。飛揚的塵土中,根本忘了生日怎麼過。

.五十歲時,不少的好友、信徒來山要祝壽,由於人多朝山會館不夠住,我把寮房空出來給煮雲法師住,自己在露天的陽臺過了一夜。

.六十歲時,最高興,因與大陸的母親聯絡上,所以特邀請一百三十名六十歲的信眾,來佛光山一起過生日。

.七十歲,母親往生,只祈求在我弘法度眾的這一生中,有何功德的話,願回向給天下每一位為人母為人父的父母親們。

海外信徒、佛光會員,這兩天都紛紛來函、傳真,表達對我的祝福,如––

.「大陸尋奇」製作人周志敏小姐,到黃河源頭區的扎陵湖畔及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渠(海拔四千六百公尺),插上佛光會旗。

.由陳履碚教授負責的《佛光大辭典》製成光牒(CD)已完成。

.由永文負責,導演王童拍攝的「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已殺青,明天將在佛光山首映。

.永登將《教乘法數》重新編列索引頁碼。

.妙合把自編的「我的園地」及對外投稿的文稿集冊。

.妙捨等人,把我的「日記」整理、分類。

.基隆女子佛學院的學生,將我平常的開示,也整理成冊。

除此之外,信件也不少,其中道悟的來信,顯示他已成長不少,特摘錄如下––

「師公上人︰

徒孫一向不善言辭,又不會表達自己,更拙於文字,但想到今天是師公七十華誕,還是勇於提筆。雖夜已深,內心更思懷師公對我的寬容恩澤。

猶記得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因師公到臺北社子慧明堂開光之因緣而得度。那時我十八歲,但看起來像十二、三歲的小女孩,師公看我小,就特別留我在身旁,美其名是侍者,其實是在關懷愛護我。

當侍者就要照顧三餐,但我不會煮菜,不是太鹹,就是太淡,稀飯也常常燒焦,可是師公您擔心師父們會怪我,總把它吃光,還直誇好吃﹗好吃﹗有時候趕時間,菜 還沒有煮好,您就說用茶泡飯是人間最好的美食,來減少四周圍徒弟們對您的關心。那時候還沒有洗衣機,您體諒我個子小力氣不夠,總是三天、五天才肯換衣服。

有一次,跟隨師公到印度朝聖,一路上,我總是最後一個上車,師父們就會問︰『全車的人都在等你,連師公也在等你,到底在摸什麼?』

師公就特別留意我遲上車的原因,原來信徒送師公的醬瓜、素醬瓶瓶罐罐很多,雖然師公沒吃,但也是要帶,每次整理都要花一段時間。後來只要集合時間一到,師 公就假裝上廁所,或東走走西逛逛的,看我上車,師公才上車。從臺灣帶了一個電鍋,在路上插頭卻壞了,師公感冒吃不下,有人建議煮稀飯,卻沒有辦法煮,不少 人怪我粗心大意,師公就替我解圍說︰『煮稀飯做什麼?我最不喜歡吃稀飯。』

雖然這些都是小細節,但師公的細心、慈悲不著痕跡的在關懷我這小人物,令我深深感動,而發願今生永遠追隨師公,絕不為所動。例如在俗家時,有一位道家師父,要把美國紐約的廟給我,日本的大哥要我去日本進修,我都不為所動。

看師公每天分分秒秒的在承擔天下事、國事、弘法事,還有我們的煩惱事,都不顧自己的身體,看得令人心疼。雖然我也有無明煩惱的時候,也有被人誤解錯怪的時 候,每次都想辯解,但一想到師公,做人兒女怎麼可以因自己的小事,而讓你掛心呢?我道悟雖然沒有能力可以協助常住、師公弘法,但至少總要做到讓師公放心, 常住不擔心。所以告訴自己要忍耐,忍耐別人對我不當的言辭,雖然忍的過程很難過、不平,但事相的磨練,會令人心胸越來越寬廣,也體會到讚美的語言與毀謗的 語言,皆是妄,是一體的兩面,而在功用上看,就看我們選擇哪一面,完全是在一念之間,也因此慢慢懂得要去關心別人。

近日來誦讀《圓覺經》,深奧的義理不是我這小腦袋可以體會的,但有一點心得,在此向師公報告,不知道是否正確?還請師公開示。

《圓覺經》裡有十二位菩薩向佛陀請示,末法眾生應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清淨心而成佛?徒孫想︰一切法最主要的,是否就是師公所講的要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 念?也就是起念要有利於人,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在於一個「轉」,要轉法華而不被法華轉。

以上是我一點心得,並以此發願––

第一願生為佛光人,死為佛光魂。
第二願自己身心安住,讓師公放心,常住不擔心。
第三願從心行法門培養慈心善念
謹以此三願向師公拜壽。

祝師公法體康安


徒孫道悟頂禮」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沒有母親的母難日,更珍惜母親給予的色身,定不負母親把我奉獻給佛教的心願,要廣度更多有緣的芸芸眾生。

八時,集合全山住眾、學生、員工,以及來山信眾、佛光會員們,大家齊聚於如來殿大會堂,在鍾榮吉副祕書長及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邱順清先生、廠長林鴻鐘先生、導演王童先生的陪同,共同主持「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的首映典禮。

十時,於如來殿會議室主持「佛光山封山記者招待會」,對媒體大眾說明「封山」的源由,及未來的計畫––

「佛光山為什麼要封山?封山不是封閉,是遵照傳統的佛教,過去叫做閉關、安居、靜修。三十年來佛光山的弟子們,可以說盡心盡力,不分晝夜的在為信眾服務。 現在佛光山派下在臺灣已有五十多個道場;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國家地區也有一百多個協會,其中中華總會就已有四百多個分會;而培訓了近百位的檀講師以及上千 位督導、會長、幹部,都能在當地代表佛光山照顧信徒,因此,封山就是要讓所有山上大眾,有一個更寬廣的空間,可以靜修學習。

本山對於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一直不遺餘力,除了我們本身遵照傳統制度以外,還有社會的慈善事業、雲水醫院、診所、慈悲基金會、養老、育幼等工作一樣 在進行。尤其是九個『佛光緣美術館』一直在帶動信眾往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上提升。封山後,本山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信徒講習會、各種夏令營、禪修學習應該都是 一樣,只是對外面的個人或觀光旅遊人士,我們就不再接待了。

今天適逢開山三十周年,是一個結束,也是開始,放映『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以紀錄佛光山三十年來做了些什麼?爾後,將再改正一些缺失,希望在新的開始能做得更好更多。」

中央黨部鍾榮吉副祕書長︰「我很興奮,今天是大師七秩華誕,信眾都帶著虔敬的心來祝壽,我個人是大師的徒弟,特來向他致敬。我們的總統李登輝先生,也要我代表他,並帶來一賀禮––壽匾做為祝壽禮。

中央黨部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同時也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副會長,也要我轉達對大師的祝賀與敬意。前不久大師的《傳燈》為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看過《傳 燈》再看今天的影片,覺得非常親切,內心也生起崇高的敬意。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從高雄大樹鄉為起點,現在已開展為全世界佛教事業,尤其在佛光會的推動下, 真正已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心願,這都是大師四十多年來辛苦經營的成果。

對於『封山』,大師剛才已表示,往後各項的活動,如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不但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更有效率。所以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大家一起來護持佛光山的事業,並藉此機會祝大家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中央電影公司邱順清總經理︰「中央電影公司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師和佛光山結這個緣,把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的成績,和艱辛的路程,未來發展方向做個整理。佛光 山在佛教文化、教育上所做的扎根工作,大家有目共睹,而中影也是個文化事業,在此我也發個宏願︰日後,佛光山如果有需要的話,中影公司一定配合,希望能把 佛光山各項活動,都攝入我們中影的鏡頭,作為百年、千年、萬年以後的紀錄,這都是受到大師的精神感召。今恭逢盛會,除祝福大師華誕,也敬祝佛光山各項事業 發展順利。」

籌畫經年的《佛光大辭典》光碟,測試版已出來了,利用此記者會,由負責人陳履碚先生,為大家介紹。

陳履碚先生︰「《佛光大辭典》內共有二萬四千四百七十八個名相,超過七百多萬字,我們把它全部輸入電腦擺在光碟裡面,其好處就是容易搜尋,要查詢裡面的名相或是全文檢索的話,都可以很快的找出來。

如果你不會使用光碟的話,一開機就會有使用方法的指導,而且任何任何在螢幕上出現的東西都可以列印出來。

此外,不管任何一部經典內的名相,在《佛光大辭典》光碟內都可以馬上找到,對大家閱讀經典,非常有幫助。

今天在大家面前發表的是測試版,我們會送到研究學術機構,請教授們看看是否有問題,再加以修正。希望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正式發行。」

應信眾要求,今天先後放映三次「佛光山三十周年紀錄影片」。晚上,和徒眾分享看過此紀錄影片的心得。


■九月 五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於如來殿大會堂主持叢林學院應屆結業同學的結業典禮和新生的開學典禮。

勉結業和新生的同學們,到佛光山來求學,入學院進修,不光是來讀書、看經的,來這裡讀書更需要多一份的體認,以下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

一、讀「做一個人」︰一個人儘管學問再好,事業再大,但不一定會懂得做人。俗云「仁」,非一個人,而是二個人才能成「仁」。所以生活在社會上,一定要懂得群我關係,要懂得尊敬人,要為人服務,將歡喜快樂給人。所以到佛學院最主要的是要讀「做好一個人」。

二、讀「明一點理」︰今日社會大眾,雖然知識普遍提高,但不明理者依舊不少。一個人若不講理就與禽獸無異,因人是講理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不明理的人,讀再多的書也沒用。

不明理表示無明,不健全,所以我們讀書是為了理路要通順流暢,要以理待人,讀書要明一點理。

三、讀「悟一些緣」︰宇宙世界的成就,在於一個「緣」,眾緣所成,在世間上若因緣不具足的話,則無法成就事業。緣起緣滅法中,對人、對事要培緣進而廣結善緣,將因緣讀出來,悟出來,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來修持。

四、讀「懂一顆心」︰現在的人會讀書,但不懂得自己的心,平常可以看很多人,但看不清自己的心念。

由此可知今日社會學校教導的都是向外追求知識,至於自己的心是如何則一無所知。一念瞋心起,則整個思緒皆為煩惱所獨占,不能作主。故學佛要注重因緣,讀懂自己的一顆心,心明白了,則一切就明白了。

出家學道要注重「心」的修持,而非只是穿著身上這一襲長衫就能代表的。在典禮上,不管是結業生、在校生、還是新生,希望大家對讀書要有正確的觀念。

這幾天,散居在海外各道場的徒眾,也都紛紛回山。利用這次大家回山的因緣,今、明兩天,特舉辦一次「海外徒眾講習會」,今在座談會上和大家提及––

.愛護常住必須接受調派,人事要如流水,將來才會「清淨」,否則時間久了,就會像一灘死水,如果太固定,進步也會有極限。一個人怕調動是因為沒有自信、沒有能力,不知開創,不懂創新,只想苟安於現狀。

.身為從事社會傳教者,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何況宗教家是屬於地球的、人類的、不受哪一種族群或哪一地域的限制。

.凡事只要盡心,不執著、不以自我為中心,那一定會很美好。

.鞏固領導中心,是為人屬下的基本責任,因尊重是互相的;要堅守常住立場,不為成見、閒言閒語而左右,識大體、集體創作,一切皆為佛教。

.今後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外是建立佛教現代化的制度、國際佛教的推展、海峽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九月 六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海外徒眾講習會」。

.支持政策比支持人更重要;有反對才有溝通,在佛門中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治煩惱的方法。

.對信徒要至心至誠,化緣思想就是在一個「緣」字,且接引信眾中不忘忍辱柔和,不要將脾氣輕易表現出來。

.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只要用點心,一定可以克服困境;只要多花一點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不要用情緒、煩惱、妄想、感情來處理人生,要安住在道上,發心服務、貢獻、擴大自己。要用智慧來安排人生。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質上看得見的金銀財寶,而是我不買、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我很有「力量」,我「不會」累,在於我很會利用零碎時間睡覺、做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充分的運用。

.在現實的世界裡是可以接受訓練的,如我沒有手錶,將時間記在心中(揣摩),久而久之,時鐘即在我心中。所以碰到任何境界,要想歡喜、自在、安樂、無罣礙,並不是很困難的。

.人與人相處都是互相的,要先接受別人,自然別人就會接受我們;能否得到大眾的歡心,完全看自己接受包容他人有多少。

.在世間上很多的問題,皆是因「人」而起,人心有病,必須要靠宗教力量來化導淨化昇華。

看到在海外辛苦為教弘法的徒眾,我心有所期望,希望大家雖然人在世界各地,但是對自己的要求,需注意––

1.要一言一行一心︰雖然大家在海外,但思想、發言、步驟,一定要與佛光山一致,因本山只有一個,是領導中心,所以平常工作,一定要一言一行一心都是佛光山。

2.要能做能說能寫︰每一個人在海外,都代表了本山。除了忙於寺務工作之外,還要能寫,多少有點文稿發表;能說,不僅佛法的闡釋,還要配合當地的需要,如 ︰在日本會說日文,在南美會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在法國會說法文,在德國會說德文。能如此,才有條件將佛法在當地弘揚。

3.要看人看己看心︰一個人在海外久了,很容易受環境影響,隨波逐流而忘失自己的任務、立場所在。故在海外弘法要看人,不要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或愛護自己的人,眼睛要看一切眾生,並廣大接觸每一階層人士。並要時時觀照自己,看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

4.要報告、請示、聯繫︰在海外弘法不能單打獨鬥,因凡事光憑理想不是正確的做事方法,要了解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不管寺務、法務、社教或活動一定要報告,常住才會明白大家所做所行;要請示才能與常住共識;要聯絡才能不違常住根本。

總而言之,人在海外要有國際觀,不能只有自我觀。


■九月 七日  星期六

應叢林學院應屆即將分發到各單位實習的二百多位徒眾要求,在他們到新工作報到前給予開示,由於人數太多,故以五十人為一梯次方式,分別和大家座談,並應大家的發問一一給予回答––

.一個人要讓人家欣賞,必須本身的條件也要具足,如耐煩、忍耐、明理、忠心、隨緣、不鬧情緒等。

.知慚愧、知苦惱比什麼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麼都不會,但也能安住。

.在學習、求學過程中,不管什麼事都能接受,日久必能柳暗花明。

.與人共事要謙虛忍讓,不要在「語言」上侵犯人,寧可多講好話,不輕易講不負責任的話。

.睡眠也是一種精進,若因某種因素不能入睡時,幫助睡眠的方法有︰衣著寬鬆、睡前洗腳、觀想光明、念佛等,因觀想心思易安靜,就容易入睡。對煩燥的音聲不去討厭,不抗拒,「自然」的接受,就會容易入眠。

.學佛不要只看外面的世界,因外在世界是變化無窮的,學佛要看內在一顆不變的真心。佛法是以法、以心來做布施,必定無窮富有;做出世超然的事業,則生生世世享用不盡。也就是說,學佛的人除了賺現實的金錢外,如果在精神上能擁有禪悅法喜,則會更充實。

.人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來。要能認錯、懺悔才會進步。

.要具備什麼條件才可以出家?條件即是緣分,要慢慢培養,對佛法有信心、能安住身心、能明理、能與人為善、有慈心、有悲願。

.做事若太用心用力,那會很辛苦,如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就不會太辛苦。也就是說,凡事要用平常心去接受,不要把力量用在忍耐上,否則力量用完了,就會很辛苦。

.一個有好性格的人,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且什麼都「能」,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苦能樂,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餓能飽,凡事無所不能。

.如何進步?沒有什麼特效藥,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珍惜點滴瑣碎時間,就是進步的最好妙方。

.人要勇敢面對挑戰,對無理的要求要承擔,並提醒自己,要為人想,要為道想,要為常住想,要為眾生想,要為別人想,且不忘時時清滌內心的貪瞋癡,做好內心的環保工作,自然就會法喜充滿。

.如何才能有好的因緣?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我失落。故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學佛道上須廣結善緣,所以世間上沒有我不喜歡的人,沒有我不喜歡的事,沒有我不能適應的環境。

.病,是一種障礙,有時是外來的,有時是心生的。看病也是一件大事,不要人還沒有生病,心裡就已經有病,因從疑心中會生病(疑心病),故不要妄想成病。治 病的良方,不外︰信仰、正念、精進、不畏懼、精神力、願心等,自己要做自己的醫師、工程師、藝術家,不要做自己的病人。

.人心如工廠,可以出產歡喜,也可以出產煩惱,皆在一念之間,尤其在娑婆世界,要有很大的堪忍,才會有承擔力,以此可以讓我們內心的世界更美化、清淨﹗

.一個人道行不夠,宗教情操不具,氣質是不會改變的。

.在佛學院就讀的生活中,每天不免要排班上殿、排班過堂。希望在「排班」的等候中,訓練出大家穩重、成熟的威儀,尤在行住坐臥的行持中,能走出信仰來、走出威儀來,走出思想來,走出法喜來。


■九月 八日  星期日

下午一時二十五分的班機飛往香港,巡視佛香講堂。

晚餐後,和在佛香講堂、精舍、東蓮覺苑服務的徒眾舉行「師徒時間」––

.面對自己的過失時不隱藏,肯自責、發露向他人懺悔,必能得到很好的名譽。說話音聲柔和好聽,皆是過去講人好話,讚美人的果報。

.沒有般若智慧的布施都是世間法;反之,有般若智慧的話,一切世間法都可以成為佛法。

.修行的人,是處處給人方便、給人奉獻、給人服務。凡是能給人方便者,都是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的人,則處處給人為難。

.三人行必有我師,愚者也有一得。如果把所有的人都當成善知識,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一個人的功名成就,是要靠眾緣幫助,所以不捨一緣,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緣分。

.做人處事想要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大眾,必須能巧說道理,讓惡心轉成菩提心,迷心轉成悟心,貪心轉成捨心,恨心轉成慈心。能善於轉移人心,才是會說法的人。

.世間上萬物皆是生生不已,善的在增長,惡的也會增長,所以我們要抑惡揚善,對惡念、惡意、惡行,要時時觀照。

.度眾必須提起「慈悲心」,有的人在金錢上缺乏,我們可以在金錢方面幫助他;有的人心裡怯弱,我們要給他鼓勵;有的人對前途茫然,我們要協助他,給他力量;凡是貧窮匱乏之人,我們都應該給他一些幫助,一些助緣。

.要離開粗惡的言語,不外對人不要苛求,不要有侵犯的行為,不要對人吹毛求疵,不要太過計較。

.在社會上生存,要用什麼來保護自己?用金錢來保護?人為財死;用權勢來保護?爬得高跌得重;用群眾來保護?群眾散了就沒有了。所以唯一能保護我們的只有佛法。

.世界上的果實,都是由於精進而生長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由努力辛苦經營所得的。沒有流汗的辛苦就沒有偉大的成果,因為精進是尊貴的根本。


■九月 九日  星期一

今天繼續與徒眾「師徒時間」,座談一些昨天尚未講完的話題––

.聽聞可以知道很多道理,聽聞可以知道善惡好壞,聽聞可以把不如法的戒除,把好的提升。所以聽聞在做人處事中,或在修行裡都很重要。

.永恆的生命要超出無常的世界,才能不生不滅。懂得「無常」的道理,自不會仗恃功名富貴,也不灰心於貧窮下賤,宇宙間一切皆操之在我,自己可以決定一切,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有了佛法才能擁有人生,有了佛法才能找到永恆的生命。

.佛門把羞恥慚愧當作衣服一樣,不穿衣服你敢走到外面嗎?羞恥之心,人皆有之。若不知慚愧、不知羞恥,就像是沒有穿衣服一樣,很難為情;人若有慚愧心,就好像穿了法衣,會很莊嚴。

.「好」與「不好」的標準在哪裡?存心要將幸福歡喜給人,就是「好」人;如果存一念私心,希望所有利益歸自己一人獨享,就是「不好」。

.什麼叫「修行」?就是要和煩惱做戰,做有智慧的事,修有智慧的行,說有智慧的話……把內心的煩惱魔軍降伏。

.對所求要和律儀相應,也就是說要合法。在法制裡面,什麼都可以。做人有一定道德標準,不可輕易超越。

.一個人發心行好事做好人,對未來一生,有絕對性的幫助。初發心者,心念是向善、向真、向美、向好、向慈悲道德的,所以要把他看成如佛一般。

自己可以克制自己,才能克制別人;自己健全也才能使別人健全,故身教確實重於言教。


■九月 十日  星期二

幾年前,我曾在叢林學院,為學生們上「僧事百講」的課程,最近和大家在「師徒時間」時,不少徒眾都要求我能撥出一些時間,為大家再上這一門課。

利用這幾天在香港,沒有不斷的訪客及電話,草擬了一些綱目,如︰

一、制度人事

請職圓職  期頭期尾  進堂出堂
巡寮告眾  掛單接眾  上客雲水
普茶談話  派下本山  晉山住持
香期例假  剃髮染衣  剃度祖庭
授記傳法  受戒常住  戒臘法臘
東西二單  叢林建築  五宗七派
叢林三門  寺院庵堂  法堂丈室
各種稱呼  四眾關係  請假類別
藏主經樓  堂主書記  西堂後堂
退居待遇  諸山長老  如意病寮
官府來往  四十八單  列職序職
四大寮口

二、寺務法會

維那行事  客堂行事  衣缽行事
庫房行事  悅眾行事  上堂上供
打齋供眾  齋嚫供養  臘八齋粥
供養種類  普坡勞作  書條聯絡
莊頭道糧  塔主祭堂  殿堂聯語
禪淨佛七  三時繫念  蒙山施食
瑜伽焰口  水陸盛會  盂蘭盆會
各種懺儀  各種香會  三壇大戒
佛誕浴佛  供佛齋天  生亡普佛
開塔祭祖  茶毘葬禮  灑淨破土
開光落成  八關齋戒  菩薩誦戒
皈依三寶  傳授五戒  菩薩戒會
法會種類  經懺應付  文疏禱文
聖像種種

三、法器用物

頭陀用物  錫杖缽具  犍槌法器
供品器皿  晨鐘暮鼓  香板用途
鐘板號令  海青袈裟  梵唄讚偈
雲板叫香  拂塵如意  念珠種種
蒲團拜墊  持具禮儀

四、修持活動

經單閱藏  禁足山居  禪堂參學
結夏安居  閉關靜修  佛堂精舍
安眾封堂  過午禁食  五堂功課
齋儀五觀  四種威儀  放參藥石
二時齋食  布薩誦戒  三番羯摩
般舟三昧  禪堂特色  禮拜行儀
大座講經  佛學講座  小參座談
說法升堂  家庭普照  佛化婚禮
朝禮四聖  放生意義  辭歲拜年
會議程序  助念須知  七七祭日
喪葬禮儀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三

下午四時的飛機由香港回臺北。

晚,在臺北道場拆閱這幾天的信件,有一位信徒在信上要求我替他往生的家人,提一對墓聯,感念這一份孝心,特擇了幾則對聯,提供給他參考––

「福地清涼千古在,佛城寂靜萬緣空。」
「綠水青山真樂土,晨鐘暮鼓念彌陀。」
「山明水秀八德地,月白風清九華天。」
「雲影空明繞寶塔,風聲寂靜聞天鐘。」
「四大皆空撒手去,六塵無我回頭來。」
「遠看溪清魚讀月,近聽山靜鳥談天。」
「樂土歸來得解脫,蓮池回返證菩提。」
「人生原是一場夢,寶塔正宜千古眠。」
「參禪修證登上壽,念佛持名得往生。」
「法音洋溢如來見,功德圓融自在觀。」
「善果修成皈淨土,慧根具足返蓮池。」
「秋月春花堪證性,晨鐘暮鼓自清心。」
「一天歸真生佛國,三關得證隔人天;
 四大有相皆虛妄,一塵不染得清涼。」


■九月 十二日  星期四

連副總統夫人方瑀女士在《遠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先生、發行人王力行女士的陪同下,和臺北市長陳水扁先生不約而同先後到臺北道場來訪。

陳水扁市長對臺北市的用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連夫人特別代表連副總統來訪,得知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即將開學,很歡喜地表示,希望將來有機會到佛光大學來當義工。

中午,特以素齋宴請來訪的各位貴賓,餐後並陪同連夫人等人,參觀「佛光緣美術館」,大家對臺北道場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的特色,頗為讚歎﹗

下午五時三十分,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高蓁小姐的訪問––

.我個人不認為有什麼成就,只是盡心做一點事情而已,我不認為我與佛教間、社會間有什麼分別。因為我是從事社教工作,而非傳教。我也不知道我要什麼,只知 道大眾要什麼、信徒要什麼,而儘量給予滿足。如看到孤兒而籌建育幼院,看到無人奉養老人而建救濟院,看到青年學子沒有機會再進修,而辦佛教學院給予就學; 看到信眾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而到處建道場。以統計數字而言,佛光山就辦了十六所佛教學院,九個佛光緣美術館,海內外共有一百多個別分院道場,全世界五大 洲,尤其重要城市皆有佛光會的協會或分會。舉凡這些都是依信眾的需要而設立。

.我不曾想過我要什麼,只是抱著隨緣、隨喜、隨順的心境去做,對信眾需要的事,盡一己之心力。

.我所接受的是封閉式叢林教育,對一般人而言,此種教學方式是很不人道的,但因我本就具有逆來順受的個性,所以並不覺得是專制,也就不苦。

.在佛門中我很有心得、體驗,感受到佛就在我心中,也感受到世界宇宙芸芸眾生皆在我心中。我所擁有的非只有外表形象上的東西,心存全人類全眾生,才是真正我所擁有的。

.我的使命感是,將歡喜、幸福遍滿人間;將和平、美滿給全人類。

.我沒有想到要傳教,佛法是為了人類而有,因佛教是為「人」而說的教,所以稱為「人間佛教」。佛教是很自然偏於社會化、生活化,不是刻意將佛教給你,而是佛陀將你所要的歡喜、信任、希望、方便給你。

.在從事弘法度眾期間,我不曾向人要什麼,而是我能給對方什麼?主張世界上的人們彼此要同體共生,地球上的人無國界無種族之別,也沒有貧富的懸殊、人我的障礙,是生佛平等的,因為唯有平等才能獲得和平美滿。

.從小在封閉式教育薰習下,我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但四十年前,來臺之際,就有個觀念,佛教要藝文化、電影化、生活化,才能走入社會人間,為廣大信眾接受。這些理念可以從我早期文稿中印證,是久遠以來對佛教的一種理想,非一時興起的。

.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教育,依各層次需要分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導我們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精神領域。

.人生在世,要盡自己的責任。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鐘;做記者要忠實報導;為人師者,要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夫者要負家計,為人妻者要將家庭照顧好;做人就要像人。人是什麼?要健全、善良、慈悲、友愛、與人為善。

.佛法給予我們的是一個寬廣的法界,而非只有一個地球而已,相形之下,個人成就太有限了,不過相對的,法界也不一定大,因法界就在我心中,所以我們的心比法界大。佛法可以擴大我們的思想,昇華我們的性靈,故佛法給人受用的是無限、無邊、無量。

.佛教是真善美的宗教,因求真,不做假、做事老實、腳踏實地;因求善,要有慈悲心、行善事、廣結善緣;因求美,不僅美化,還要藝術化,在世間上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唯有佛教。

.不管是哪一階層人士,政治人物、經濟人物、工商人物、教界人物,在我們皆是有緣人。在我心目中,每一位眾生我都有責任去度化他們,所以我是屬於大眾的,我不歸化在哪一類人中,我只不過是個出家人﹗

.我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將傳統佛教與現代融和,並給予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也就是說弘法度眾的方法是應眾生根器,但對佛法的義理定律是無法改變的。

.我提倡尊重與包容,兩岸關係要互相尊重包容,因尊重才能做朋友,包容才會為我所有。有了尊重包容,就可以平等共尊、和平共榮。


■九月 十三日  星期五

這一期應屆叢林學院結業的學生,有不少人分發到佛光會服務,今天在例行工作會報時,提醒大家在擔任一份新職務時,必須先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況,然後才能協助會務的發展,如––

1.佛光會的組織與架構?
2.會長的任期、期限與職責?
3.佛光會幹部的進修和訓練課程?
4.世界總會的發展計畫與未來方向?
5.總會如何支援分會?
6.分會如何配合總會?
7.如何辦活動?
8.參加佛光會有何利益?
9.法座的重要?
10.如何申請「佛教叢書」?
11.佛光會員如何聯誼相處?
12.協會與分會的關係、工作分界?
13,如何輔導會員?
14.如何成立新分會?
15.如何樹立佛光會的形象?
16.如何主持會議?
17.如何籌畫活動?
18.如何做一個佛光會會長?
19.如何推動佛光三昧修行法?
20.分會活動以何內容為主?
21.四句偈的意義?
22.怎樣認識佛光會?

希望徒眾,務必將文化、教育、信仰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會員,才不失在此服務的真義。


■九月 十四日  星期六

晚上七時,於普門寺主持一場兩千多人的皈依三寶典禮,大專以上程度的信眾約占了五分之二,且大多以中年人居多,佛教的信仰能為社會中堅人士認同,實在是很可喜的一件事。

皈依前,除為信眾說明一些儀禮外,並以座談方式,回答大家的問題,部分重點有––

.人不能解脫自在,是因為有名枷利鎖在束縛我們;有煩惱憂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擾我們。唯一解脫之道,不外「放下」,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個過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並不適宜,不用時,還是該把它放下。

.父母教育子女,要告訴兒女因緣的重要,服務別人也是一種播種。教育小孩以不傷害子女自尊心為主,並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謾罵指責。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社會有輿論。事業、本身要如何管理?首重是否受教,不受教即表示不會管理。過去農業社會人少、觀念單純,容易管;現在人多,不容易管,且管事容易管人難,人之所以難管,是因為好比較、計較。

.我沒有讀過社會上的一些專業知識,我的常識,都是從各層面的信徒身上學來,從談話中獲取大家的經驗,以大眾為我的老師。

.與人來往度眾,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若是讚美的話,要適如其分,不要太誇張。我一生努力的,不外講對方聽得懂、聽得歡喜的話。

.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譁眾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儘量不說。

.「隨緣」是有原則的,是因緣和合的,並不是壞的也是好的,不對也是對的,而是要隨順真理,不模糊立場,不改變真心。

.智慧不是在口中說的,也不是記在書本上的,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心裡。所以要開發自己心地的智慧,也就是禪門所說的要明心見性。

.受人所託,要忠人之事,不可輕諾寡信。帶著一片忠誠的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替他人做好,而是為自己把承諾做好,如此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就會健全了。

.人常在不順利或違逆的環境下,易消極懈怠,這叫禁不起考驗,面對逆境要越挫越勇,才不會為環境打倒。

.想要有秩序,有條理,能安住的生活,其條件不外「淡泊」,太多的欲望主導我們身心;去攀緣繁華世界,會令人不安住,所以淡泊重在心性上的磨練,是一種修養之道。

.跟人相處,我們的心別人看不到,臉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故平時要保持莊重、恭敬、和顏悅色的樣子,讓別人感到親切而願意接受我們。

.人之心,重在有所得,領導者要得人心,長官者要得到擁戴,生意人要得到利潤。其實真正所得不一定在有形上面,如︰謙恭可以獲得尊重、寬厚可以獲得擁護、誠實可以獲得信用、仁慈可以獲得高貴。

.真正的福德因緣並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等自己健全了,一切因緣自會來成就我們。所以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九月 十五日  星期日

昨天才在普門寺為二千多名信徒主持皈依。今晚七時,應三重方面信徒的請求,在三重市的中正堂,再為三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臺北雖屬繁華地區,但 佛教的信仰能如此普遍的為廣大信眾接受,實在是社會之福,因佛教是淨化心靈的宗教,只要大家有心,營造一個富而康樂的社會,是可以實現的。

典禮圓滿後,以座談方式和信眾接心,並鼓勵大家,皈依後,在生活中多少要有一點修持。不管如何繁忙的工作,每天至少一卷《般若心經》是不可少的,因《心經》是般若精要,受持日久,必能開智慧。

座談時和信徒談到––

.業,對我們人生很好,有善業要保持,有惡業要懺悔。佛教並不要求人不造業,但要求做錯事要懺悔,只要是「業」,一碰到因緣就會起現行。

.「無常」,並不可怕,因無常才會進步、因無常才能改變不好成為好的,因無常生命才有希望。「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而已。

.宇宙間哪一件事不需要因緣?尤其是有糾紛時,一定要把「因」找出來,在因果律中,自然會心服,也才會知其所以然。

.想要有神通必須具備︰生死自如、不計榮辱毀譽、有大慈悲、大禪定力、嚴持戒律等條件,才不會走火入魔。

.人要節儉,節儉才能致富。但過儉則變成刻薄、變成吝嗇,刻薄吝嗇是沒有人緣、沒有人歡喜的。所以雖然浪費不好,過儉也不好,適度很重要。

.「心」,有有限量的,有無限量的;有有分別的,有無分別的;有污染的,有清淨的;有妄心,有真心;有分別心,有顛倒心……。在修行道上要不忘真心,即要有四無量心:處事要有慈心、助人要有悲心、做事要有喜心、修行要有捨心。

.生活中常會計較,有錢、沒錢;有人喜歡、沒人喜歡;天天在有無上不得安寧,如果覺得「有」不是我的,「無」也沒有關係,有是共有,無是無限,能保持有無的平等心,也是一種修行。

.以仁慈給人歡喜、給人安樂的心最美。

.世間上沒有什麼好人或者不好的人,有時要去欣賞別人的缺點,會處理的,壞人都會變成好人,對人最忌諱用成見來處理事情。

.別人待我們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在於自己是否爭氣?如汽球有氣,用力打,球就跳得越高,做事要爭氣而不生氣。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身為領導者,要讓屬下思想自由,敢說敢發表意見,並不斷協助其進修,保障其安全,自然就會有人擁護。

.學習,不是靠老師教,也不是靠別人來督促。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再高明的專家,如果自己不爭氣,還是學不成,所以「學習」要眼看口問、心用耳聽、手寫腳行、意勤念明。

.對跟隨我們的人,要多提拔、多讚美,有過要承擔,有功要多分享,才會獲得屬下擁護。

.謙虛是美德,但謙虛要有尊嚴、有立場,而非卑賤,對人要有禮貌尊敬但不失自尊,這樣的謙虛才是適當的謙虛。

.只要有信心,佛是無所不在的。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只要心中有佛,到處都是佛。佛法給我們一個自在人生,讓我們明因識果,廣結善緣。

【書籍目錄】
第1頁:好因好緣 1996/9/1~1996/9/15 第2頁:勇於承擔 1996/9/16~1996/9/30
第3頁:心的味道 1996/10/1~1996/10/15 第4頁:隨喜功德 1996/10/16~1996/10/31
第5頁:菁華語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